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以來,我國已痛失15位兩院院士,包括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5月3日20時33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乾二先生辭世,享年93歲。

他早年師從盧嘉錫教授,打下紮實的結構化學基礎,被稱為我國人工晶體研究領域的“祖師爺”。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4月12日晚,著名的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鬱銘芳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食有袁隆平,穿有鬱銘芳”。他參與研製了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從而,解決了國人的穿衣問題

我們喜歡的“的確良”就是因為他,才走進千家萬戶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3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盧世璧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

中國首個“人工關節”就出自他手,從醫60餘年成就大國風骨。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3月27日,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

周俊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他長期從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的研究,率先在中國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雲南白藥和植物環肽的研究 ,創立了我國植物化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3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

,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作為我國現代劇場理論研究與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主持設計了新清華學堂、蒙民偉音樂廳、中國兒童劇場、天橋劇場、台州藝術中心等重要文化建築工程。他還撰寫了國內首部融貫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重要學術專著《西方戲劇劇場史》。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3月1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

寧津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88歲。

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場逼近理論以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由他主持完成的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當時我國自己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他在測繪教育和研究領域辛勤耕耘六十餘載,為我國測繪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國測繪教育事業影響重大,成就深遠。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月24日16時18分,我國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不幸逝世,享年92歲。

他曾帶領團隊於20世紀80年代突破國際公認難題,創造出水稻割前脫粒收穫機器系統,解決了“落粒損失大”和“不能收穫嚴重倒伏水稻”的難題,實現了國際首例摘脫籽粒同時將青綠稻草作青貯飼料收穫技術突破,被國內外同行專家評價為“為水稻種植者造福的一項重大發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工程領域內首個最高獎項)。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月23日20時58分,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公路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沙慶林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沙慶林院士長期從事公路工程材料、結構、施工工藝和質量管理研究,始終工作在公路科研、建設、教學第一線,卓越的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公路建設領域諸多空白。他將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為我國公路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月23日,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同惠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周同惠長期從事藥物分析方法學的基礎研究,開展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分析與鑑定方法的研究,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創建興奮劑檢測中心,使我國成為亞運會歷史上第一個由承辦國獨立進行興奮劑檢測的國家。他組建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為發展我國自己的創新藥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2月15日,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段正澄因病在武漢去世。

他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將機械科學與放療醫學相結合,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

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2月14日,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儒泳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他是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如今,“生態學”、“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等詞彙早已膾炙人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麗中國”等觀念和表述也逐漸深入人心。這離不開一代代中國生態學家的研究教育和科普推廣,也斷然離不開孫儒泳等老一輩生態學人的開拓進取和播散火種。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1月24日,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專家,中國電子衍射及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先驅者之一李方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李方華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曾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1月19日,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方守賢於20世紀60年代初,發現等時性迴旋加速器中存在著一種由於自由振盪而引起的不等時性現象。1982年—1983年在西歐聯合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參加新型強流反質子積累環設計、負責聚焦結構設計,發展了一種適合於小中型環形加速器的消色散方法。1983年—1986年參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儲存環設計,對其理論設計作了改進。1986年—1992年全面領導BEPC工程建設、運行及改進,按期完成投入運行,整機性能在國際同能區的機器中佔領先地位。此外他還從事強流質子加速器、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前沿領域研究。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1月7日,著名神經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池志強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

池志強主要從事防治電離輻射損傷的藥物研究,是防護輻射損傷特種藥物研究和6003國防科研大協作組的首席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起,他注重軍民結合,開創了強效鎮痛劑和神經受體研究新方向,是國內最早開展阿片受體及其亞型高選擇性配體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2020年1月4日,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蔣洪德院士為我國能源與動力科學事業奮鬥一生,在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方面成就卓著。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清華畢業後,蔣洪德的經歷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十年生產實踐、十五年科學研究、十年產業化歷程。2004年,他重回闊別40年的母校,開始科研教學生涯,他組織協調國內9所高校科研機構共同申請“973項目”“燃氣輪機的高性能熱-功轉換科學技術問題研究”並擔任首席科學家,在他積極推動之下,清華牽頭組織的“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新平臺。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今年已有15位院士離世,向他們致敬!

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