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之邊界是什麼?趕緊看看吧

邊界是指邊欄和界格。邊欄與界格的表現形式在篆刻藝術中就是線條,邊欄是印之邊界,界格是印文中的區域界線,是章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形式美和氣勢的表現手段,它仍然是篆刻美學因素,對印文之開合影響最大,雖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但使其印品整體和諧之功不可替頂。


印之邊界是什麼?趕緊看看吧


印大都有邊欄,戰國古璽印多有界格,尤其是小璽,無論大小,形制、形式都多樣。漢印逐漸取消界格,也出現了無邊印,唐宋至明清大多留有邊欄。徐上達有云:“印之邊欄,猶家之垣牆,所以合好覆惡也。”又云:“朱文虛起,非欄無所附著。


若白文,猶有紅地相依,則相字勢,外貌曲拆週迴,自相約束者,不更用欄。”一印之內邊界與文字各有其功能和作用,兩者相存依存,不可獨立也不可代之,特別是印之開合邊界作用猶甚,對印文中矛盾的展開與統一起到決定作用。


印之邊界是什麼?趕緊看看吧


一印之內的開合, 一字之內的開合都要通過邊界來調理統一,這樣有助於全印氣勢之團結。擴而言之印章中章法、結構以及筆法、刀法等等無不與開合相關,開合的目的在於取勢,通過取勢來表達印人的思想情感和風格特點。


在結字時,為取得結字點畫的變化,必須要破平直呆板,而達到靜中見動,活潑多姿,從其形態中表現出一定的態勢,否則終無神采。晉代王羲之有云:“放縱宜存氣力,視筆取勢。”《芩舟學畫編》中有云:“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而往來順逆之間,即開合之所寓也。


”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雲:“夫字始於畫,畫必有起有止,合眾畫以成字,合眾字以成篇,每畫既自成體勢,眾有體勢者合,自然顧盼朝揖出其中,迷離幻化出其中矣。” 若氣勢磅礴的印面視覺衝擊,邊界可做助勢。若線條取欹側之勢,邊界可反做正勢。若印文取開合之勢,則邊界起和諧團聚之功。


(當然也有無邊界之印,這裡不論)若印人勻稱整齊,則邊界可作變化使之統一,棄印面之板態。若增其印面的意趣層次,對空間有秩序的分割,則邊界可做斷、連或大、小起隔斷作用讓印活起來。若根據印面文字筆畫的多寡,邊界可做替代、粘連、粗細或消減的合適變化。


可見邊與界、邊與筆畫、界與筆畫、邊與邊、界與界之間皆有變數,只有求異才能打破印面之淺識。邊界線條的應用在開合上應相得益彰,一印中有大局也有部分,大局有開合,小局也有聚散。在大開閤中含有局部的起接,而這些局部的起接是支撐印面大開合的關鍵。


只有大的開合,而無局部小的變化,印面就失去意趣,而乏於平庸,涇渭分明中的分可以使緊促者舒展,也可以使疏曠者團聚。相反合可以使印面棄迫束的前提下達到分得開合的攏,若分開來看邊界有致,合觀通體融合氣象萬千,八方可通大開閤中有小開合,大起結中有小起結,做到增之則多,減之則少,相歌相伴的其妙處,大小參雜,粗細相間,隨機生變,有如天成方得開合奇趣之妙理。


印之邊界是什麼?趕緊看看吧


一方成功的印面除了開合之外,還有收放、主次、照應與對比之法。如邊收界放、邊收字收、左收右放,以畫代邊、以畫代界、以邊代畫、以界代畫;邊與邊照應、邊與界照應、邊界與字照應;邊與文字對比、界與文字對比、邊與邊對比、界與邊對比等等。邊界在印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一定印印皆用,


要根據印面的需要巧妙運用,陳從周《說園》有云:“園林與建築之空間,隔則深,暢則淺,斯理甚明,故假山、廊、橋、花牆、屏、幕、槅扇、書架、博古架等, 皆起隔之作用。舊時臥室用帳,碧紗櫥,亦同樣效果。日本居住之室小,席地而臥,以紙槅小屏分之,皆屬此理。”為印之道不可不思矣。


印之邊界是什麼?趕緊看看吧


但這裡必須強調:邊界處理最好有不刻到之處,或者不要使邊界框死,留有餘地,使之空虛之處有氣息的通達,猶如牆之門屋之窗,空氣流通為好。形斷意連,形殘意貫為上,古璽漢印之中,因年代原因,邊欄多有殘破,大小不均,這種殘缺之美躍然紙面,玲瓏通違,使全印古樸中有漫爛的藝術美感。


古人云:“宜實而不泥於實”。所以印人當警惕“鍾厚必啞,耳塞必聾。”因為泥於實就易於“窒礙”,這就有如清人劉熙載所云:“結實處何嘗不空靈,空靈處何嘗不結實。”其次要注意筆情墨韻的傳達,印中所有用線都要有筆意的介入,關注筆畫與邊界的協調一致,做到“以書入印”的同時,還要以“書入邊界”。


且忌印文是印文,邊界是邊界,不合粘,邊界的運用當以自然,四周貫串,不能喧賓奪主,求無斧鑿之痕,開合適度,繁簡適度,精細適度。智性的理解,感性的把握,兩者相融為最。


若嚴守規矩者,不能刻板生硬。若感性得意者,不能超離書印之限,清人紀昀有云:“文而不根於理,雖鯨鏗春麗,終為浮詞;理而不宣以文,雖詞嚴義正,亦終病其不雅馴。”篆刻一道也寓莊、諧得當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