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這個農民不一般,廢料變專利產值 300萬!

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鎮章古臺嘎查公路旁有一間商鋪,沒有精緻的裝修,只有門口的玻璃上貼著幾個大字:牛羊槽子。別看它不起眼,但每天慕名來到這裡的顧客卻絡繹不絕。他們只為求購店內獨有的、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認證的專利牲畜食槽。

奈曼這個農民不一般,廢料變專利產值 300萬!

走進店內,穿過長長的走廊,製作食槽的小工廠便出現在了眼前。這片數百平米的空地內整齊堆放著各種原材料以及成品,工人們正緊張忙碌著。

“鐵皮容易生鏽,我們的槽子比鐵皮槽子耐用,能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說話的人正是店主的妻子於素蘭,她正在給顧客介紹自家牲畜食槽的優點。

奈曼這個農民不一般,廢料變專利產值 300萬!

奈曼這個農民不一般,廢料變專利產值 300萬!

沒學歷的村民也能申請國家專利?這事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談到於素蘭和丈夫張文忠與國家專利的“緣分”,還要從7年前開始說起。當時,一家人靠經營電焊修理鋪維持生活,同時還製作一些傳統鐵皮食槽出售。張文忠喜歡琢磨事兒,他偶然發現了廢棄運輸帶的橡膠皮或許可以利用起來代替鐵皮槽身。說幹就幹,第一件成品馬上就製作了出來,被鄰村的村民買走。村民使用過一段時間後,發現結實耐用。自此張文忠發明的牲畜食槽名氣遠播,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開啟了一家人的致富之路。去年,於素蘭家的牲畜食槽甚至吸引了代理商加盟。“我們從2013年開始做這種槽子,2017年正式申請了專利。去年產值達到300萬。”於素蘭說。

奈曼這個農民不一般,廢料變專利產值 300萬!

富起來的他們也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小工廠創造了數十個就業機會,有一半以上都是貧困戶或低保戶。“我也沒有什麼,就是獻點微薄之力,帶動精準扶貧戶六七戶。工資一天150元,管吃管住,按月發放工資。”於素蘭說。

大沁他拉鎮福興地村貧困戶蘇亞東妻子患病,治療花費了鉅額醫藥費,家裡生活困難。“我在廠裡工作挺好的,工資按時發放,這個工作讓我了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蘇亞東高興地說。

奈曼這個農民不一般,廢料變專利產值 300萬!

時值開春,正是廣大農牧民開展生產活動的好時節。得益於近年畜牧業的不斷髮展,食槽的需求量也大增。於是,於素蘭與張文忠估計今年的銷售額將會翻番。夫妻倆準備繼續擴大廠區規模以應對市場需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記者 邵南 通訊員 楊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