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波瀾,生活有起伏。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當今社會,人們就會有更深的糖神苦痛。昨日還是生龍活虎,今天卻是身染沉痾;昨天還在底層困苦,今日卻是飛黃騰達。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各種幸福和痛苦不期而來,令我們的生活起起落落,心情悲喜交加。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返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
《易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六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古往今來,無數的偉人和哲學家都尊奉此書為第一經典。可以說《易經》是世界上至高無上的經典,最有價值的哲學。
大儒孔子說“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大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易經》並不單單是卜筮的,更是古人關於世界,人生體悟的綜述,是源源不斷的生活智慧和前進的動力。
通觀中國易學的發展史,《易經》一般粗分為象數與義理兩大流派。象數易學以探究《易經》文本的象數內涵為主題,在象數模式中構建易學天人之學。義理易學則以探究《易經》文本的義理內涵為主題,重在直接揭示《易經》文本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而是不將其寄託在象數模式上。
然而,從易學發展的早期分析來說,象數是易學的根基,拋棄了象數,易學也就不成其為易學;義理是易學之主旨,沒有了義理,易學也就失去了其為經學的價值。
隨著時代思潮和歷史文化發展需求的各異,在易學上遂各有偏重,或偏於象數,或重於義理。但總的目的不變,關切的重點仍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依然是為了應對各自時代中的問題,解決人在歷史中的困境。
春秋戰國以來,由象數而逐漸演化的術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神秘之學逐漸演變為各式各樣的尋求先知的方法,以便推尋個人的、家庭的、國家的、宇宙的、生命的究竟,變化多端,神秘莫測。
在我國五千年文化的幕後,有關“術數”一門學識,不外有五種主幹綜羅交織而成。分別是:一、陰陽五行,二、九宮八卦。三、天干地支。四、天文星象。五、附託於神仙鬼怪的神秘之學。
術數學之龐雜大體可分為:一、讖書,二、文王課,三、梅花易數,四、太乙神術,五、太乙九宮術,六、奇門遁甲,七、六壬課,八、河洛理數,九、紫微斗數,十、四柱推命數,十一、占星術,十二、望氣,十三、測字,十四、夢佔,十五、堪輿,十六、相數,十七、扶乩,十八、雜佔。
術數學當然不是科學,但卻有著科學的內涵,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科學,成為了我國文明史中特有的文化現象。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除了以儒、釋、道三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外,歷史文化的主流,便以術數之學為主。
但術數學經常會被指為“迷信”,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乏招搖撞騙者,問題是要分清是人的問題還是工具的問題。其實,所謂迷信,應指對某一些事物並不瞭解,並不知其究竟,而又盲目地崇信其說,才稱為“迷信”。
如果自己對某領域並不瞭解,存疑即是。如冒昧地指其為迷信,其實便陷入了另外一種更深的迷信,較之普通的迷信更甚,因為它披上了一層似是而非的科學思想的外衣。自己猶不知其說之究竟而對其說深信不疑,不加思考和學習就相信某理論某學說為世間必然的真理,才是最迷信的狀態。
當然這些術數都是源自於易學的象數,古人在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哲學思想下,無論是由伏羲創立的先天八卦還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都是由陽爻(一)和陰爻(--)兩種符號所組成。
由陽爻和陰爻組成的三畫卦,共有八種變化,是為八卦,也稱為八經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各卦,分別取象於天、水、山、雷、風、火、地、澤這宇宙中的八個物象。
宋朝大儒朱熹編了一首《八卦取象歌》讓我們在學《易》時,更容易記誦八卦的卦形,歌訣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在這八經卦的基礎上兩兩相配,便有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總計三百八十四爻。你的過去,當下和未來都在這卦象和爻變中可以探尋。正所謂:“天道驚險,人道驚豔。”易經給人的啟示也是如此。
《易經》中蘊涵著宇宙間的原理和天地人的應對關係,學習《易經》可以砥礪思維,提升生命的格局。人生際遇多端,無論意氣風發或哀悲愁苦,總是出人意表的多,按計施行的少,只要虛心領悟,當有無限滋味。
人總是歷史發展中的人,人所面對的問題也總在不斷變化,所以《易經》的思想內涵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易經》之意義不僅在於它是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更在於它能因時現義,為歷史的發展提供啟發性的指導。
易經
軒轅
天地定乾坤,
陰陽二爻分。
人生多變換,
問易自知因。
閱讀更多 軒轅說文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