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上一期簡要介紹了金文的歷史演變,即“前世”。本期將著重介紹西周不同階段的金文特點,以及金文之於書法未來的發展方向,即“今生”。


金文存世時間經過了殷商、西周和春秋戰國三個時代,時間跨度大約1200多年。其最成熟、最輝煌的時期為西周時期,對後世書法的影響主要是這一時期。因此,本期將對西周早、中、晚三個時期金文的特點和代表性的銘文做簡要介紹,並淺析當下金文現狀,望各位方家斧正。


1、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包括武、成、康、昭四王時期。是金文的承前啟後時期,這一時期繼承商晚期金文凝重典雅,樸拙大氣的風格。雖然還帶著甲骨文方直的造型特徵,但已趨於圓渾。起收筆稍尖,筆畫中間較粗。字形大小自然,分佈參差。筆畫簡單的字如“王”、“父”等多出現波磔和肥筆。代表作品:利簋、天亡簋、大盂鼎。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西周早期青銅器,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天亡簋,舊稱“大豐簋”西周武王時期青銅器,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康王時期青銅器,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2、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夷五王時期。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象形性和裝飾性減弱,風格轉向雍容平和,古雅大方。結體端正,但不呆板。筆畫更飽滿圓渾,更趨於方直,波磔和肥筆漸趨消失。代表作品:大克鼎、頌鼎、史牆盤。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大克鼎,又稱克鼎,西周中期青銅器,現藏上海博物館。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頌鼎,西周周宣王時代的史官名頌者所作。此類型鼎傳世共3件,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各藏1件。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史牆盤,西周青銅器,因牆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牆盤”,現藏於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3、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包括歷、宣、幽三王時期。這個時期鑄造技術更加成熟,風格更加多樣。如逨盤之秀美整齊,筆法精到;如毛公鼎之壯麗恢弘,章法茂密;如季子白盤之字距疏朗,空靈疏闊;如散氏盤之自然生動,開張疏朗。縱觀這個時期的金文,主要風格是字形修長,大小均等,章法排列秩序井然,少錯落。唯散氏盤荒率不羈,極富變化,有較強的書寫性,在整個金文的歷史中都屬另類。代表作品:虢季子白盤、逨盤、散氏盤、毛公鼎。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虢季子白盤,西周宣王時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逨盤,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征戰、理政的歷史。現藏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西周歷王時期,內容為土地轉讓,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是目前出土青銅器銘文最多的重器,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考古學者認為,青銅器銘文再現了當時的書法特徵,這個觀點已被學界公認。馬承源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中說到:“青銅器銘文是按照按照墨書原本,先刻出銘文模型再翻範鑄造出來的。由於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精湛,銘文字跡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墨書的筆意,因此,我們所講的青銅器銘文的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實際上也就是商周時期墨書的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曾侯乙尊盤繁縟的工藝的,高超的失蠟技法技術至今無法超越,也無法複製。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但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金文,大多是青銅器的銘文和拓片,終究不是墨跡。另外,金文通過鑄造產生的鑄跡之美也不能和墨跡之美畫等號。因此,如何還原再現金文的書寫方式,是清代以來,後世書家不斷探索的課題。

因此,今天有志於金文的書家還應回到金文本身,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從識字解字入手,從稱解筆意入手,從金文的鑄跡之美中探索金文的墨跡之美,讓這古老的文字帶著靈魂重返世間。


金文的前世今生(下)——書法小史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