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文伯仁是文徵明的侄子,也是吳門畫派中的重要人物。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稱沈周、文徵明和唐寅是吳門三宗匠,但這三大宗師唯有文徵明將此派發揚光大,文氏一脈在畫壇上留有名聲者亦代不乏人。潘天壽在其專著中又寫道:“獨文氏一派,人才輩起,而成停雲一派。如長洲陳道復淳之淋漓疏爽,不落蹊徑;吳人居士貞節,蕭然簡遠,有宋人之風,均能各樹丰標,離合文沈。又蘇州朱清溪朗,常熟陸華甫昺,金陵王潛之元耀,泰州李繼泉芳,均稱入室。而衡山之子彭,字壽承,號三橋;嘉,字休承,號文水;臺,字允承,號祝峰;從子伯仁,字德承,號五峰;嘉之子元善,字子長,號虎丘;元善之子從簡,字彥可,號枕煙老人;以及文氏之遠孫震亨、從昌、從忠、從龍、點等,均能世其家學。伯仁尤為文家之英秀。”


文氏一族人才輩出,文徵明的兩個兒子文彭和文嘉都在繪畫史上極具名氣,但兩人跟文伯仁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潘瑞在《文伯仁的繪畫藝術》一文中首先講到文彭與文嘉在繪畫風格上的特點:“文彭和文嘉是文徵明的子嗣,都擅長山水畫創作。在朱謀垔《畫史會要》中,道明瞭文彭和文嘉的畫風:‘彭畫蒼鬱,嘉畫疏秀;彭似梅花道人,嘉似雲林高土。’根據朱謀垔對文彭繪畫的評價,可知文彭也是在繼承文氏畫風的同時,也取法元代山水畫大師,但文伯仁與文彭二人師法的是不同的元代畫家,促使二位詮釋出了截然不同的文派山水面貌。”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文伯仁《湘潭雲暮圖軸》首都博物館藏


文彭、文嘉和文伯仁因為各有取法,故呈現出來的面貌亦各有不同,潘瑞文中繼續寫道:“文伯仁與文彭取法元代大師畫風的不同,決定了文伯仁和文彭二人山水畫面貌的不同,即文伯仁鬱茂似王蒙,文彭蒼鬱似吳鎮。文彭借鑑了吳鎮的蒼鬱畫風,筆下山水厚重純樸,蒼茫沉鬱。而文伯仁師法王蒙,用細勁線條勾畫出山水的俊俏多姿,且皴法多變,多表現山林的靜謐幽致。文嘉山水師法倪瓚,山石多披麻皴,樹木扶疏,下筆簡率,意境平淡天真,形成了‘疏秀’的畫風。反觀文伯仁師法王蒙,筆墨細密,用筆清勁,畫面佈局繁複,景物繁密,突出山川的巖欒鬱茂之境。”


也許這些特點正是文伯仁被潘天壽譽為“文家之英秀”的原因所在,而無論文伯仁最終取法於誰,他受到都會受到其叔父文徵明的影響。


明代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記載了一個頗為傳奇的故事:“文伯仁,字德承,號五峰,衡山之猶子也。畫山水,名不在衡山下。好使氣罵坐,人多不能堪。少年時,與叔衡山相訟,繫於囹圉,病且亟,夢金甲神呼其名雲:‘汝前身乃蔣子誠門人,凡畫觀音大士像,非齋戒不敢落筆。種此善因,今生當以畫名世。’覺而病頓愈,而事亦解矣。伯仁少傳家學,時以巧思發之,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文伯仁《樵谷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這個故事裡說,文伯仁的名氣不在其叔文徵明之下,但脾氣不好,常常意氣用事,所以他身邊很少有朋友,有一次竟然還跟叔叔文徵明對簿公堂打起了官司,結果文伯仁敗訴關進了監獄。文伯仁在獄中得了重病,病中夢到一位金甲神叫他的名字,這位金甲神告訴他,其前身是蔣子誠的弟子,當年畫觀音時很是虔誠,因此這輩子也會畫名滿天下。可能是這個夢讓文伯仁心情大好,病也很快得以全愈,而他跟叔叔的官司也得以很快了結。


這個故事在朱謀垔的《畫史會要》中也有相類似的記載,然兩段記載都未提及叔侄二人對簿公堂的原因。潘瑞在其碩士論文《文伯仁山水畫研究》中稱:“根據歷史記載,矛盾始於文奎和文徵明之父文林離世之後,把文家繼承權交給二子文徵明,而非長子文奎。導致文奎遷出文家祖宅,而文伯仁為了替父親討要說法,不惜代價與叔叔文徵明進行訴訟,結果文伯仁敗訴入獄服刑。文徵明和文奎兄弟間的隔閡,到了下一代文伯仁時矛盾不斷激化。”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文伯仁《清溪漁隱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事情始末究竟如何,我未查到相應史料,但文伯仁脾氣不好,在其他文獻中也有記載。王世貞在《文伯仁溪山自適卷》的題跋中寫道:“東南佳山水,太湖之抱於三吳者,最號清遠,然大較山不勝水。自富陽而溯新安之黃山、白嶽尤奇峻,然往往水不能勝山。五峰文伯仁家吳中,足以窮水之勝矣,而猶未快,乃因遊新安,遂盡覽其奇,而發之於丹青。餘近得一寓目,真若坐籃輿翠微間,使人應接不暇。區區山陰道上行,烏足以當之哉?此君穢而好罵坐,不知胸中何以富此一段丘壑也。”


看來文伯仁不僅畫藝出名,脾氣壞也是出了名。以此來推論,他跟叔叔打官司而敗訴,可能過錯方並不在文徵明那裡,或許跟文伯仁的脾氣暴躁、意氣用事也有一定的關係。更何況,文伯仁在年幼之時於繪畫上受到文徵明的許多指點,例如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載有萬曆三十七年某畫商請他鑑定兩幅山水畫,這兩幅畫分別是文徵明和文伯仁所繪,李日華仔細欣賞了這兩幅畫後在日記中寫道:


文五峰《溪山飛雪圖》一軸,凡層累四五段,雜樹大小偃仰,坡麓錯沓,深山雪中之觀。中段石崗上一人張蓋,一人披褐,一童子以袖蒙頂,而皆曳屐,其將為袁安之訪乎?上段一舟維坡岸,一舟行樹杪,一翁執蓋坐舫頭,其將為山陰之棹乎?又上一層,作平屋二間,青帷素幾,一客擁書孤坐,意態傲兀,豈所謂雲隱山房五峰子自寓耶?筆法學營邱、摩詰,較衡老覺多蒼澀之氣。大、小阮聲價,當付千古後人著眼。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桃花橋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首先走入此巷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小橋流水人家


看來李日華對文伯仁的這幅畫作十分欣賞,他將該畫的構圖做了層層分析,認為文伯仁的這幅《溪山飛雪圖》筆法乃是本自李成和王維,這幅畫的水準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文徵明。故而,李日華將文氏叔侄比喻為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阮咸。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轉入五峰園弄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窄窄的五峰園弄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努力尋找太陽


從個人經歷看,文伯仁曾來到北京,在北京居住了四年,並且於此結識了松江華亭文人何良俊,何在《四友齋叢說》中寫道:


文五峰德承,在金臺客舍,為餘作《仙山圖》。餘每日攜酒造之,看其著筆是大設色,學趙千里者,其山谷之幽深,樓閣之嚴峻,凡山中之景,如水碓、水磨、稻畦之類,無不畢備,精工之極,凡兩月始迄工。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文保牌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進入園中


文伯仁曾經給何良俊作畫,而何每天帶著酒到文伯仁的住所,仔細觀看他作畫的具體過程,認為此畫的設色之法乃是學習宋代的趙伯駒。文伯仁的這幅畫作畫得十分細膩,耗時兩個月方完成。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從另一側看五峰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上)韋力撰

也在追尋陽光


在北京期間,文伯仁還畫過《燕臺八景》,王世貞對此畫寫過如下跋語:“永樂中,人主移蹕大都,而一時館閣諸先生扈從者,光侈其事,分勝標詠,大抵損益勝國之遺,如所傳《金臺八景》然,往往多七言近體,湯王孫所以見屈於劉尚醫者此也。自李、何後,護格絕不作諂長語,而丹青之託,則杜堇古狂外,亦不復再見。文德承薄遊燕市久,取王藍田畫中詩法,別貯奚囊,隱隱有盧龍龍虎氣,覽者果公子牟耶,江湖間亦足慰魏闕思矣。”王世貞認為文伯仁所繪《燕臺八景》頗有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