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朋友,也是有交往期限的。以前的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思考,可能是年齡的關係,也可能是閱歷比較淺,或者說缺少了一個這樣的契機。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前兩天有個高中同學在朋友圈發了結婚的圖片——九宮格+配字,幸福美滿。但是在這之前,我卻絲毫沒有收到風聲。而他和我高中時,堪稱“生死患難”的交情。就在我習慣性點贊之後,竟愣住了。

他叫國慶,一個非常大眾化的名字。我們高一同班,至今依然記得相識時候的場景。

當時他數學非常好,但是英語總是不及格。而我的英語基本130分朝上,可數學是軟肋。高中考試我們會打亂座位,那次我們前後排,於是考試期間互相交流了一下,二人排名猛增。

後來我們慢慢互相學習,高二分班竟巧合的在一個班級,爾後高三我們在一塊租了房子。吃飯、夜聊、學習,形影不離,用現在的話說,正兒八經的一對好基友。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大學期間我們也經常聯繫,他在我的城市,我每次回家都會從他學校路過。大排檔、燒烤、牛欄山、遊戲,至今為止依然記憶猶新。

大學畢業,分割兩段,我在合肥耕耘,他在深圳發展。最開始還經常通個電話,瞭解一下對方在做什麼,但是隨著工作的繁忙,各自有了新的發展圈,我們的聯繫開始減少。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當我給他朋友圈點贊之後愣神的功夫,這些記憶碎片如同流星一般在腦海中飛速閃過,明明光芒閃耀,卻忽地黯淡下去。

上次聯繫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都已經沒有印象了。再也沒有共同的語言,幾乎沒有見面的機會。重新把這段關係撈起來?似乎也沒有這個必要。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我突然開始認識到,似乎有些朋友真的會有“交往期限”這個說法。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好像也沒有什麼原因。我們的關係真的就彷彿兩條慢慢分岔的河流,過了那個時間節點之後,註定愈行愈遠。以前我們無話不談並非作假,我們互相幫助互相進步也是鐵一般的事實。而現在,我依然會默默的祝福他越飛越高,依然希望他未來輝煌。

但是兄弟,我好像只能陪你到這裡了。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以前總會被這樣的失去弄得心煩意亂。甚至一直處於“為何又把好朋友弄丟了?”的消極情緒之中。但現在大概也知曉了,這是怎麼也避免不了的成長陣痛。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都告訴我,既然人生難得一知己,又何必要為一段已經過去的情誼而傷春感秋呢?

正如之前網絡上很火的一句話所言:“很高興你來過,不遺憾你離開。”人到中年,慢慢學會了“放下”。我們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往往身負著太多的東西,有些珍而重之的守護,有些自然也就要慢慢的放下。雖然不能說這就是人生後半場最有智慧的哲學,但是至少能夠讓我們的心態變得更成熟、穩重,少了一些執念,便多了一點自由。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放下一段曾經珍貴無比的友誼、愛情,也只是一個縮影。相信你對這個和尚的形象並不陌生,現在我們都稱呼他是彌勒佛。肚大腰圓,笑臉常在,寓意著開心、快樂與福氣。其實他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一個僧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有一句警世格言: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揹負著一個布袋在踽踽前行。很多人走得路越多,就想把布袋裝得越滿,裝得越多布袋越重,最後把整個人給壓垮。最後恍然:原來放下這個布袋,生活能如此輕鬆自在。

有些朋友是有交往期限的:人到中年,希望你也能洞悉背後的哲學

放下布袋當然不是說就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問,而是不斷的精進自我,找回自己的初心、理念,只有心無掛礙的時光,才是最純粹,最質樸的日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學會放下真的是一種頂天的學問。曾國藩曾有這樣一句話:“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而在《曾國藩家書》中,這種理念如同絲線一般,始終相隨。知足不是裹步不前,而是閱歷逐漸豐富之後的主動放下。

眼看著人生過半,能否在往來皆是客的蕪雜中學會放下,尤為重要。依稀還記得以前看過的《千與千尋》中有這樣一段話(大致意思如此):如果將人生看作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那麼路途上一定會有諸多站口。有些人會上車,有些人會下車。幸運的話,有些人能陪你走一段,而當他要下車的時候,你可能有萬般不捨,但請懷著祝福禮貌道別。下一站,可能就會遇到陪你走的更遠的同行者。

願你百歲無憂,仍可肆無忌憚;願你笑看人間,也祝我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