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門下
臨帖臨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換帖了?這個問題不好說。如果你只是隨便寫寫的話,那麼你怎麼高興怎麼來,如果說一個帖子你臨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喜歡了,那麼大可以再換一個你喜歡的帖子來學習。
筆者臨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百首》
但是,如果你是很認真想學書法的話,那麼初學的時候,最好以一個帖子作為你的根基,把一本帖子給吃透了,臨像了,然後再換帖子。這其實就是臨帖當中的一個入帖到出帖的過程。大意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有我無他
剛開始臨帖的時候,往往都是很難臨的像了,再費勁,寫的好像跟字帖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這個時候,有些人就很容易動搖了,於是開始抄帖式的臨帖,對著字帖照著抄臨一遍,也不管臨的像不像,有人提出異議了,還可以用意臨來搪塞一下。說白了,就是功夫沒有到家,不願意下苦功夫。這樣的人就是我一開始說的那種人,無所謂了,想怎麼寫怎麼寫,圖個樂子罷了。
硬筆臨趙孟頫《心經》
但是有的人,就能靜下心來,沉住氣,一點點的精臨,一個字一個字過關。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就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有他無我。
第二個階段,有他無我
這個時候,臨帖就能臨的比較像了,從第一個階段到第二個階段,說起來容易,其實這中間的功夫可是不簡單的。沒有苦功夫,是不可能達到臨帖的形似的。
這個階段不論是對照著臨帖還是不看字帖,都能寫的與字帖上的字極其相似,這就是把古人的這本法帖的書寫技巧基本上掌握了,多是古人的字,沒有自己的東西在裡面。
臨《啟功絮語》
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其實就可以換帖來學習了。如果始終在一個帖子裡時間太長也不是好事,就會陷進去出不來了,容易成“奴”。
第三個階段,有我有他
這個階段的臨帖,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古人一些名家的臨帖,又像又不像。這階段就是一個融匯貫通的階段,你將自己之前的所學與新學的帖子融匯到了一起,他中有你,你中有他。這個階段就是比較高級的階段了,說說幾句話的事情,做起來可能就是幾十年的功夫了。
王鐸臨《聖教序》
啟功臨《玄秘塔》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著名書法大家留下來的各種臨帖作品,跟原帖相比較的話,又像又不像的。例如王鐸臨的《集字聖教序》,趙孟頫臨的《蘭亭序》,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臨的柳公權的《玄秘塔》等等,多是這樣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我想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出帖的問題,而是先進去再說。很多學書法的人,還沒做到入帖,就琢磨著出帖了,最後很容易流落成“江湖體”“四不像”塗成笑柄耳。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請教,學書法臨帖到底臨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換帖了呢?你的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入帖”和“出帖”的問題。
一、“入帖”
入帖,是指學習書法必須從臨習古代碑帖入手,達到形似神似。
入帖,對剛開始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入帖的目的在於通過對古代優秀之作的臨習,來掌握寫字的基本方法及古代書法的精神,從而走上一條正確的學習之路。
入帖的學習方法是先選定臨習的範本,經反覆臨習,逐步學會各種技巧法則,直到能夠熟練地寫出其精神體貌。
學習古人碑帖能夠進入其中,是對學習書法的人的基本要求,又是書法創作的人應該具備的條件,更是研習技法、繼承傳統書藝的關鍵步驟。其目的在於把傳統的技法變為己有,使之成為書法創作的依據。
二、“出帖”
出帖,指具有入帖能力之後,在博涉的基礎上能融會貫通,不拘泥於一法,並能有所出新。
出帖是習書的後一步,其目的在於運用傳統的技巧法則,融自己的情感於其中,開始從事創作。
入帖與出帖的關係,應該說:入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是條件與能力,出帖則是運用已掌握的條件進行創作。
入帖一般指仿效的過程,出帖指靈活運用的過程。兩者相依相存,互生互用,缺一不可。如果只講入帖不講出帖,則會導致食而不化。若一味強調出帖而忽視了入帖的必要,則會無所適從,變為“野狐禪”。
綜上所述
傳統書法中所提倡的“繼承”,即要求能“入”,而書法的發展則必須依靠“出”來實現。一入一出的辯證法則,包容了書法的發展規律,記錄了千百年來書家成就的經驗。
可以說把握好兩者關係是進入藝術殿堂,維繫藝術生命,走向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徑。
書法有云
字要寫出真功夫,必須要臨摹。學習就是仿鑑,修煉內功的階段,主要靠的是臨學,通俗地講就是要向人家學習。天賦在這裡就不深談了,不少朋友都對自己的天賦自信滿滿,好像真的是上蒼厚愛、天縱英才,壓根沒那回事,其實99%的人在書法學習的天賦上都處於一個水平線,所謂的“有天賦”無外乎個人興趣愛好、家庭環境薰染、接觸書法比較早等現實原因。
臨摹作為書法學習最重要的方法途徑,是值得每一位書學者去認真思考、規劃、安排的事情,在書法學習的初始階段,誰書法學得好,其實也就是臨習得好。最初的臨摹就是仿學,以形為主、力求逼真複製(後期主要是以意為主,重在知會用筆結字的方法技巧),與原作的相似度越高越好。當然,“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啟功先生曾對臨摹作過相對量化的闡述,他認為高質量的臨摹可以達到“六七分相似”,這個“六七分相似”可以作為臨摹效果是否過關量化評判的參照。
實際上,“六七分相似”只是個大概,仍屬於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比如,“六七分”這個比率如何去現實地界定?況且,每個人對這個比率的認識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即便是啟功先生的“六七分相似”,實質上也不具備實質意義的操作性,什麼樣子什麼效果的臨摹才算真正過關,可以切入下一個帖子,並不好把握。
對此抱庸有三點建議。
一是進步幾乎趨於停滯時果斷換帖。對原帖中每字的用筆方法、結字技巧都搞明白了,不僅可以很嫻熟的對臨,而且可以很流暢的背臨,這個時候可以果斷換帖。反之,就是還有必要去進一步的讀帖和臨摹。
二是對原帖已經臨摹到無感時應當果斷換帖。我們無論臨摹哪個帖子,都應是本著仰望與敬畏之心,其中的奇趣妙理是激發臨摹動力的源泉。而再好的一本帖子,看多了練久了,也是會膩的,當膩反心理出現的時候,往往是臨摹熟滑的體現,這時如果仍舊強迫自已去堅持,效果也是很差的,不如換一本帖子去臨習,過段時間再視情揀起。
三是不能急於求成。臨摹是書法學習者終生不竟的功課,初學者尤其需要穩紮穩打,尤其需要臨好第一本帖子。讀帖之路很長,臨摹之路漫漫,而方法與機理是大致相同的,所謂一通則百順,因此,務必克服心浮氣躁,平心靜氣地去臨摹。
抱庸淺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學書法,臨帖是必須的。但是,臨帖到什麼程度才能換帖呢?當一個學書法之人遇到這個難題後,託人找到啟功先生,向啟功先生領教,啟功先生告訴他:“臨帖。臨帖。當把帖臨到七分像時,加上三分自己的個性,就成書法家啦!”這就是啟功先生著名的“臨帖七分像”理論。
通過啟功先生的“臨帖七分像”理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把帖臨到七分像時,就可以換帖了。
但話又說回來了,一個學書之人,如果真正把帖臨到七分像,那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啊!據說啟功先生晚年臨趙孟頫的字,當別人誇他已臨到八分像時,啟功先生就笑的合不攏嘴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初學書法者,從來還沒有接觸過毛筆的人,可以試試先從篆書入手,因為篆書的基本筆畫,橫撇豎捺點等,都是以中鋒運筆,筆畫的變化相對較少。等基本掌控毛筆後,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帖開始入門,楷書,隸書,行書,甚至草書都可以作為入門範本。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書法也要一帖一路,對一本帖的不停的研究,臨摹,直至熟悉掌握,可以邊臨,邊試著創作。
ZCL-2017
臨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形似即入帖,神似則出帖。達到此程度不易。餘學臨文徵明三年,收效甚微。心浮氣燥不行,趕進度也不行。只有老老實實的埋頭苦練,學書無捷徑可圖。
一葉小舟82704
請教學書法臨帖何時換貼?
假若所練的帖子達到了貌狀酷似,證明已經有了形似,關鍵是能夠舉一反三,即學到了該帖的真髓。筆法技術學到了家。能夠把貼子扔掉,可以寫出這個帖的書寫風格,比如練習顏體,不寫書帖上的字,也能夠寫出顏體味道,即顏體筆法風格。
由此可見,臨帖是寫字,字的結構由每一個貼的書寫特點決定的,所以不能機械的學習書帖,學其構成這個字的基本筆法。
出帖階段就是換貼的時候,出帖就是離開柺杖,能夠獨立行筆過程。不依靠書帖中的字。生字也能書寫之。
換貼,是否是由楷書到行書還是其他,應該放掉原來的書寫形式,學習另一個書帖的書法特點,往往有的把原來的書帖參進所學的書帖。混淆書寫特點。因此學書應該根據每一個書帖的書寫特徵筆法而仔細感悟。
書寫換貼,注意書帖具有共性與個性筆意,因此對於個性化的筆意要注重習練。
若有了一貼準確掌握筆法,很容易進入其他書帖。有了基礎,繼續努力,會有順其自然的轉換書帖。
狂喜淡墨a
你已經臨了諸家帖,且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你應該不存在這樣子的問題呀。
楊炳升66
說實在話,我字寫的並不太好,根本算不上書法,只是喜歡寫毛筆字,當然想寫好,也就琢磨琢磨。
我覺得現在學書法的路是錯的,我這樣說頂多說我狂,不能說我犯法。
我認為應從楷書開始,練到筆畫結構成形,我說就是肌肉記憶。不用絕對象,特別是碑帖,刻時有加工,還有錯字,敗筆。寫出來的字,行家能看出是什麼體。
這時侯換帖,才能從所學的帖裡走出來,否則就是個匠。
我認為這時侯應該臨印刷體,標準的正楷字,王羲之丶柳公權的年代可能沒有這體,所以形成了柳體,顏體,歐體。
這種正楷,小學生識字卡片,古文選讀,百家姓,說文解字。。。
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體,也可臨趙玉亭的體。
形成自己的體之後,再學行書,草書,就能水到渠成。
如果沒從原先所學的帖裡走出來,就學行書草書,還是什麼柳體顏體。
我個人認為,篆書隸書草書,開始不應該學。
打下楷書基礎之後,再練練還可以。
如果是教小孩,最好是柳體,顏體。
我連個匠也算不上,也許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只是個人想法。
我也這樣練。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天賦還是很重要的,所謂悟性就是正確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臨帖不是必經之路,如果是,從今往古推,總有一個是不臨帖還能把字寫好看的。寫字第一要素是用,你要幹什麼用最重要。如果只是單純為了把字寫好看,就去看字典字庫,隸書楷書可以當成一個參考標準,對其他人的臨摹都不是很必要。你如果想當書法家,我就不說啥了,請看我之前的評論。不過你寫好了,時運到來,自然會留下你的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