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学书法临帖到底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了呢?

南宫门下


临帖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了?这个问题不好说。如果你只是随便写写的话,那么你怎么高兴怎么来,如果说一个帖子你临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喜欢了,那么大可以再换一个你喜欢的帖子来学习。

笔者临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

但是,如果你是很认真想学书法的话,那么初学的时候,最好以一个帖子作为你的根基,把一本帖子给吃透了,临像了,然后再换帖子。这其实就是临帖当中的一个入帖到出帖的过程。大意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我无他

刚开始临帖的时候,往往都是很难临的像了,再费劲,写的好像跟字帖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很容易动摇了,于是开始抄帖式的临帖,对着字帖照着抄临一遍,也不管临的像不像,有人提出异议了,还可以用意临来搪塞一下。说白了,就是功夫没有到家,不愿意下苦功夫。这样的人就是我一开始说的那种人,无所谓了,想怎么写怎么写,图个乐子罢了。

硬笔临赵孟頫《心经》

但是有的人,就能静下心来,沉住气,一点点的精临,一个字一个字过关。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有他无我。

第二个阶段,有他无我

这个时候,临帖就能临的比较像了,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说起来容易,其实这中间的功夫可是不简单的。没有苦功夫,是不可能达到临帖的形似的。

这个阶段不论是对照着临帖还是不看字帖,都能写的与字帖上的字极其相似,这就是把古人的这本法帖的书写技巧基本上掌握了,多是古人的字,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临《启功絮语》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其实就可以换帖来学习了。如果始终在一个帖子里时间太长也不是好事,就会陷进去出不来了,容易成“奴”。

第三个阶段,有我有他

这个阶段的临帖,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古人一些名家的临帖,又像又不像。这阶段就是一个融汇贯通的阶段,你将自己之前的所学与新学的帖子融汇到了一起,他中有你,你中有他。这个阶段就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了,说说几句话的事情,做起来可能就是几十年的功夫了。

王铎临《圣教序》

启功临《玄秘塔》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著名书法大家留下来的各种临帖作品,跟原帖相比较的话,又像又不像的。例如王铎临的《集字圣教序》,赵孟頫临的《兰亭序》,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等,多是这样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我想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出帖的问题,而是先进去再说。很多学书法的人,还没做到入帖,就琢磨着出帖了,最后很容易流落成“江湖体”“四不像”涂成笑柄耳。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请教,学书法临帖到底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了呢?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入帖”和“出帖”的问题。

一、“入帖”

入帖,是指学习书法必须从临习古代碑帖入手,达到形似神似。

入帖,对刚开始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入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古代优秀之作的临习,来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及古代书法的精神,从而走上一条正确的学习之路。

入帖的学习方法是先选定临习的范本,经反复临习,逐步学会各种技巧法则,直到能够熟练地写出其精神体貌。

学习古人碑帖能够进入其中,是对学习书法的人的基本要求,又是书法创作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更是研习技法、继承传统书艺的关键步骤。其目的在于把传统的技法变为己有,使之成为书法创作的依据。

二、“出帖”

出帖,指具有入帖能力之后,在博涉的基础上能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一法,并能有所出新。

出帖是习书的后一步,其目的在于运用传统的技巧法则,融自己的情感于其中,开始从事创作。

入帖与出帖的关系,应该说:入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是条件与能力,出帖则是运用已掌握的条件进行创作。

入帖一般指仿效的过程,出帖指灵活运用的过程。两者相依相存,互生互用,缺一不可。如果只讲入帖不讲出帖,则会导致食而不化。若一味强调出帖而忽视了入帖的必要,则会无所适从,变为“野狐禅”。

综上所述

传统书法中所提倡的“继承”,即要求能“入”,而书法的发展则必须依靠“出”来实现。一入一出的辩证法则,包容了书法的发展规律,记录了千百年来书家成就的经验。

可以说把握好两者关系是进入艺术殿堂,维系艺术生命,走向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径。


书法有云



字要写出真功夫,必须要临摹。学习就是仿鉴,修炼内功的阶段,主要靠的是临学,通俗地讲就是要向人家学习。天赋在这里就不深谈了,不少朋友都对自己的天赋自信满满,好像真的是上苍厚爱、天纵英才,压根没那回事,其实99%的人在书法学习的天赋上都处于一个水平线,所谓的“有天赋”无外乎个人兴趣爱好、家庭环境薰染、接触书法比较早等现实原因。



临摹作为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方法途径,是值得每一位书学者去认真思考、规划、安排的事情,在书法学习的初始阶段,谁书法学得好,其实也就是临习得好。最初的临摹就是仿学,以形为主、力求逼真复制(后期主要是以意为主,重在知会用笔结字的方法技巧),与原作的相似度越高越好。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启功先生曾对临摹作过相对量化的阐述,他认为高质量的临摹可以达到“六七分相似”,这个“六七分相似”可以作为临摹效果是否过关量化评判的参照。



实际上,“六七分相似”只是个大概,仍属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比如,“六七分”这个比率如何去现实地界定?况且,每个人对这个比率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即便是启功先生的“六七分相似”,实质上也不具备实质意义的操作性,什么样子什么效果的临摹才算真正过关,可以切入下一个帖子,并不好把握。


对此抱庸有三点建议。

一是进步几乎趋于停滞时果断换帖。对原帖中每字的用笔方法、结字技巧都搞明白了,不仅可以很娴熟的对临,而且可以很流畅的背临,这个时候可以果断换帖。反之,就是还有必要去进一步的读帖和临摹。

二是对原帖已经临摹到无感时应当果断换帖。我们无论临摹哪个帖子,都应是本着仰望与敬畏之心,其中的奇趣妙理是激发临摹动力的源泉。而再好的一本帖子,看多了练久了,也是会腻的,当腻反心理出现的时候,往往是临摹熟滑的体现,这时如果仍旧强迫自已去坚持,效果也是很差的,不如换一本帖子去临习,过段时间再视情拣起。

三是不能急于求成。临摹是书法学习者终生不竟的功课,初学者尤其需要稳扎稳打,尤其需要临好第一本帖子。读帖之路很长,临摹之路漫漫,而方法与机理是大致相同的,所谓一通则百顺,因此,务必克服心浮气躁,平心静气地去临摹。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学书法,临帖是必须的。但是,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换帖呢?当一个学书法之人遇到这个难题后,托人找到启功先生,向启功先生领教,启功先生告诉他:“临帖。临帖。当把帖临到七分像时,加上三分自己的个性,就成书法家啦!”这就是启功先生著名的“临帖七分像”理论。



通过启功先生的“临帖七分像”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把帖临到七分像时,就可以换帖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一个学书之人,如果真正把帖临到七分像,那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啊!据说启功先生晚年临赵孟頫的字,当别人夸他已临到八分像时,启功先生就笑的合不拢嘴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对于初学书法者,从来还没有接触过毛笔的人,可以试试先从篆书入手,因为篆书的基本笔画,横撇竖捺点等,都是以中锋运笔,笔画的变化相对较少。等基本掌控毛笔后,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帖开始入门,楷书,隶书,行书,甚至草书都可以作为入门范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书法也要一帖一路,对一本帖的不停的研究,临摹,直至熟悉掌握,可以边临,边试着创作。


ZCL-2017


临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形似即入帖,神似则出帖。达到此程度不易。余学临文征明三年,收效甚微。心浮气燥不行,赶進度也不行。只有老老实实的埋头苦练,学书无捷径可图。








一叶小舟82704


请教学书法临帖何时换贴?

假若所练的帖子达到了貌状酷似,证明已经有了形似,关键是能够举一反三,即学到了该帖的真髓。笔法技术学到了家。能够把贴子扔掉,可以写出这个帖的书写风格,比如练习颜体,不写书帖上的字,也能够写出颜体味道,即颜体笔法风格。

由此可见,临帖是写字,字的结构由每一个贴的书写特点决定的,所以不能机械的学习书帖,学其构成这个字的基本笔法。

出帖阶段就是换贴的时候,出帖就是离开拐杖,能够独立行笔过程。不依靠书帖中的字。生字也能书写之。

换贴,是否是由楷书到行书还是其他,应该放掉原来的书写形式,学习另一个书帖的书法特点,往往有的把原来的书帖参进所学的书帖。混淆书写特点。因此学书应该根据每一个书帖的书写特征笔法而仔细感悟。

书写换贴,注意书帖具有共性与个性笔意,因此对于个性化的笔意要注重习练。

若有了一贴准确掌握笔法,很容易进入其他书帖。有了基础,继续努力,会有顺其自然的转换书帖。


狂喜淡墨a


你已经临了诸家帖,且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你应该不存在这样子的问题呀。



杨炳升66


说实在话,我字写的并不太好,根本算不上书法,只是喜欢写毛笔字,当然想写好,也就琢磨琢磨。

我觉得现在学书法的路是错的,我这样说顶多说我狂,不能说我犯法。

我认为应从楷书开始,练到笔画结构成形,我说就是肌肉记忆。不用绝对象,特别是碑帖,刻时有加工,还有错字,败笔。写出来的字,行家能看出是什么体。

这时侯换帖,才能从所学的帖里走出来,否则就是个匠。

我认为这时侯应该临印刷体,标准的正楷字,王羲之丶柳公权的年代可能没有这体,所以形成了柳体,颜体,欧体。

这种正楷,小学生识字卡片,古文选读,百家姓,说文解字。。。

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体,也可临赵玉亭的体。

形成自己的体之后,再学行书,草书,就能水到渠成。

如果没从原先所学的帖里走出来,就学行书草书,还是什么柳体颜体。

我个人认为,篆书隶书草书,开始不应该学。

打下楷书基础之后,再练练还可以。

如果是教小孩,最好是柳体,颜体。

我连个匠也算不上,也许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只是个人想法。

我也这样练。


qSy112233864喜乐孩子


天赋还是很重要的,所谓悟性就是正确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临帖不是必经之路,如果是,从今往古推,总有一个是不临帖还能把字写好看的。写字第一要素是用,你要干什么用最重要。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把字写好看,就去看字典字库,隶书楷书可以当成一个参考标准,对其他人的临摹都不是很必要。你如果想当书法家,我就不说啥了,请看我之前的评论。不过你写好了,时运到来,自然会留下你的好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