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受不了他人嘮叨:在於對方心理狀態已不健康,且無自知之明


我們受不了他人嘮叨:在於對方心理狀態已不健康,且無自知之明


有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情。

在媳婦學會開車後,週末讓她開著車,陪著回縣城,自己坐在副駕駛給壯膽。

沒想到,自己這個壯膽行為,卻給媳婦帶來了憤怒情緒。

因為他當時不停地指揮著人家,要慢點、快點、打方向、超車、握好方向盤,一陣嘮叨後,受不了了,倆人在車上吵起來。

他說,當時自己還覺得委屈,這是“為你好”,為啥不領情呢。後來,媳婦告訴他,不厭其煩的嘮叨,早就惹人煩,真想把車開到路牙石去。

他才有些幡然領悟,人家有脾氣,完全是自己導致的。

也就是說,情緒管理要首先指向自己,體會自己是否給人帶來壓力,導致情緒波動。而這些首先離不開自我心理狀態的識別。

我們受不了他人嘮叨:在於對方心理狀態已不健康,且無自知之明


識別判斷自己心理狀態,是情緒管理前提

心理學家詹姆斯有個“意識流”說法,是指人的心理狀態始終處於不間斷的流動中,好似奔騰不息的河流,充滿各種念頭、想法、感受、行為等。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主體我”。

而情緒狀態就是要識別意識流中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區分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不正常三種,對於情緒管理來說,主要應對後兩者。

因為,心理健康的人,人家能夠合理表達訴求,管理與調節自己情緒水平已經非常高。

心理不健康的人,就是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表現為愛嘮叨,說話囉嗦,表情緊張不自然,小刺激大反應,喜歡講大道理,以自我為中心。

例如,上面說的朋友事例,明知道媳婦剛剛學會車,心裡原本緊張害怕,技術還需要熟練掌握,聽了嘮叨早就厭煩了,還是沒有覺察,就是心理不健康狀態。

當能夠識別覺察到這一點,也就具備了自我管理情緒能力。

心理不正常的人,是不合心意就指責埋怨憤怒的人,表現為趾高氣昂,盛氣凌人,習慣罵人,甚至動手打人。

如果說心理不健康者還是壓抑情緒,壓著火,試圖講道理,那麼心理不正常的人,就是宣洩情緒,引火燒別人的身,唯恐事情不夠大,通過不理性行動處理情緒。

這二者的典型例子,就是“嘮叨者”和“路怒症者”。

為此,情緒管理就是迅速識別出來自己屬於何種心理狀態,尤其是不健康還是不正常。

一旦我們能夠判斷識別好自己情緒狀態,面對別人情緒問題時,也就能夠快速應對。

我們受不了他人嘮叨:在於對方心理狀態已不健康,且無自知之明


留心生活小事,情緒管理從自我反思做起

五一假期,由兒子開車,我們回一趟農村老家,涉及幾件情緒管理事情。

一是手機自動導航與人工導航出現差異,兩個導航拿不準,究竟以哪個為準,二是高速堵車改走鄉間小路後,考慮通行順暢不,三是反覆告訴握方向盤要在3點與9點處,打方向盤要規範,換道要打轉向燈。

這些事情說過一次兩次,沒問題的,可以接受,不過一次次嘮叨之後,就會引來人家情緒。

最後兒子說,“咱就聽導航的”。聽我說了好幾次行車注意事項後,不得不對我說,“哎吆,親爹來”。

人家出現情緒問題,看似是對方沒有管理好情緒,實際上卻是由於自己引發,這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這時候略微留意,稍稍覺察,就知道心理不健康的是自己,而非看似不接受“建議”的對方。

打個比方,我們學車時候,教練總是一副不耐煩,認為“笨死了”,有個朋友就被教練訓斥,“我看你是一輩子也學不會開車了”。

這不過是技術熟練者和尚未入門者的差異所在,是正常現象,如果我們學技術一學就會,那就還用教練幹嘛呢。

這時候,是那些教練處於心理不健康狀態了,應該調整情緒的是他們,而不是初學者。

反過來,學習情緒管理技術後,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就可以迅速判斷出來,是對方心理狀態不健康,自己就不會被催眠和被誤導,從而堅定走自己的路,讓他們惱怒去吧!

識別出來心理狀態後,就可以適當應對。

對於心理不健康者,要用心理方式處理,也就是別講道理,要反著說,婉轉說,間接說,提問說,簡潔說,少說。

對於心理不正常者,要順著說,不說,待到心理狀態正常後,再來溝通處理。

我們受不了他人嘮叨:在於對方心理狀態已不健康,且無自知之明


當然,這些心理不健康或者不正常的人,表現出來是情緒失控,根子則在於人格特點、心理障礙、心智不成熟等問題上,這是另一個話題。

管理情緒,從我做起,更加具體的說,就是從識別自我心理狀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