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刺五加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龔 娜等[青錢柳頭條號網絡首發]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具有多種藥用成分和極高的食用保健價值 。初春季採收的刺五加嫩莖葉,入沸水焯過,可清水浸泡、炒食或做湯,也可曬乾菜,現在大都也鮮食,還被研製成罐頭食品、保健品等,如刺五加酒、刺五加飲料 [2-3] 等。隨著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野生刺五加被過度採挖,其資源量逐年減少,致使野生資源及區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野生資源甚至已瀕危枯竭。人工栽培種植是必由之路,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平衡、維護其多樣性和擴大物種資源,形成資源優勢,實現該物種的可持續利用與產業化發展。目前的刺五加栽培關鍵技術不規範,常出現育苗技術水平差,苗質量低,直接影響早期產量,甚至會影響總產量,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由此,迫切需要規範刺五加栽培關鍵技術,這對提升刺五加生產綜合能力,實現其食藥兼用、穩產高產、增加藥農收入、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刺五加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1 種苗繁育

1.1 種子採收

9 月下旬,在健壯植株上採收種子,果實成熟變黑呈紫褐色,變軟時採種。採收後,將果實在水中浸泡 24 h,搓掉果皮、果肉,反覆用清水洗淨種子,漂除秕粒、雜物,選擇籽粒飽滿、無病害種子留種,按種子與清潔的細河沙 1∶3 的體積比例拌好,溼度 60%(以手攥成團不散為宜)。

1.2 種子處理

1.2.1 室內埋藏。將拌好的種沙裝入木箱等保水透氣的容器中,在室內溫度 20℃左右下保存 50 d,而後將室溫降至 15~18℃,再處理 60~80 d,每隔 1 周左右翻動 1 次。而後移至 0~4℃的環境中貯藏,使胚完成分化,同時完成春化作用,達到生理後熟所需的激素平衡 [5] ,即可用於播種育苗。

1.2.2 露天埋藏。在向陽背風處,選擇排水良好的地點,挖深 20 cm、寬 40 cm,由種子與沙的多少而定溝槽的長度,在溝底鋪 5 cm 厚溼沙,將拌好的種沙攤平(10 cm 厚)放置於槽中,在溝面再放 5 cm 厚溼沙,槽面高於地面,上面覆蓋樹葉,以利保溼,用於第3 年春季播種,有 30%露白時就可播種。

1.3 播種育苗

土層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塊,且附近有澆灌條件,土壤 pH 中性偏酸。4 月中下旬,種子 30%露白以上時,即可播種。條播在床上按 15 cm 行距開溝,深 2~3 cm,均勻播入種子後覆土 1~1.5 cm。撒播時將種子均勻撒入床面後覆土 1~1.5 cm。播種後鎮壓覆草保墒 。

1.3.1 苗期管理。苗前、苗後應及時人工除草。幼苗生長初期,澆水宜多次少量,保持苗床上層溼潤即可。待幼苗基本出齊,並有部分幼苗長出第 1 片真葉時,加蓋遮陰網遮陽,於7 月下旬將遮陰網撤除。間苗時間在幼苗高 3~5 cm 時進行,每 1 m 2 保留 150 株左右為宜。2 年苗齡的刺五加幼苗的株距應擴大 1 倍。

1.3.2 埋根育苗。春季將刺五加根莖的節間與先端挖出並剪下帶有潛伏芽的根段,從地莖上部 3~5 cm處剪去枝條,留取長度不超過 15 cm 主根 1~2 條,在選好的土地上栽培,株行距 30 cm×30 cm,將根段平擺在溝內壓實,覆土厚度在 3 cm,同時應將苗床表面覆蓋一些枯枝落葉、雜草等,以確保土壤溼潤。

1.3.3 扦插育苗。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剪取生長充實半木質化的枝條,截長 10 cm 左右的小段做扦插條,插條只留 1 個掌狀複葉或將葉片剪去一半,將插條在 100 mg/L 吲哚丁酸溶液中速蘸。按行距 15 cm、株距 8 cm、將插條斜插入苗床土中,入土深達插條2/3,澆水後覆蓋薄膜,約 20 d 左右生根,去掉薄膜,在插床上搭遮陽棚,生長 1 年後移栽。


刺五加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2 栽植

2.1 選地與整地

栽培地應選擇疏鬆肥沃、土層深厚、靠近水源、含有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壤土、沙壤土均可栽植,林地的坡度應小於 25°。最低溫度不低於 -38℃,符合 GB-15618、GB-30951 的要求。栽培地選好後,應深耕 30 cm,精心整地。清除根茬和雜物,將樹根、雜草與石塊等,並使土壤疏鬆。

2.2 田間栽植

栽培時以不同的栽培用途確定株行距。培育好的幼苗,於第 2 年春季的 4 月中下旬移栽定植。平地定植,株行距 50 cm×60 cm。每公頃保苗 33 300 株。刨穴栽植,穴深 25 cm,栽時先埋一半土,澆足水後再把樹苗埋實。疏林地或荒山地栽植密度可按行距1.0 m×1.0 m,每公頃可栽植 9 000 株。

3 田間管理

3.1 中耕除草

樹苗定植後應立即開展除草鬆土工作,將萌發的雜草、灌木去除,在種植穴內鬆土,期間進行 2 次中耕除草工作,並確保田間清潔。

3.2 追肥

每年春季追施 1 次複合肥料,施複合肥150~225 kg/hm 2 ,在根際採用放射狀溝施,施肥後蓋好表土。

3.3 剪枝整形

當年 11 月至翌年 3 月中旬之前(休眠期)修剪,主要剪去枯死枝、衰老枝等無用的枝條。

4 病蟲害防治

4.1 病害

4.1.1 猝倒病。種子或幼芽未出土時腐爛,幼苗期地表或地表下的莖基部呈現水漬狀病斑,病部黃褐色。逐漸以發病株為中心蔓延,幼莖萎蔫,短期內葉邊呈綠色,2~3 d 後倒伏死亡,嚴重後病部及其附近土面會長出白色黴菌,地塊呈現塊狀圓形病區 。採收前30 d 停止使用各種殺菌劑和殺蟲劑。

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幼苗出土後噴施等量式波爾多液(1∶1∶200),每間隔 7 d 噴 1 次,連續 3次。發現猝倒病時,用 50%的多菌靈 500 倍液噴灑苗床,每 7 d 噴 1 次,連續 3 次。

4.1.2 黑斑病。為害葉片,幼葉最早發病,先產生褐色至黑褐色 1~2 mm 的圓形斑點,邊緣明顯,後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心灰白色或灰褐色,邊緣黑褐色,偶有輪紋。嚴重時呈大病斑,使葉片焦枯、畸形,引起早期落葉。天氣潮溼時,病斑表面遍生黑黴 。

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刺五加生長期間,噴施等量式波爾多液(1∶1∶200),每間隔 7 d 噴 1 次,連續 3 次。發病初期可噴曬 3%多抗黴素 500 倍液。

4.1.3 煤汙病。在葉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黴斑,後擴大連片,使整個葉面、嫩梢上佈滿黑黴層。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刺五加生長期間,噴施等量式波爾多液(1∶1∶200),每間隔 7 d 噴 1 次,連續 3 次。發病初期可噴曬 3 %多抗黴素 500 倍液。

4.1.4 立枯病。幼苗近地面 3~5 cm 處莖部萎縮、腐爛,致使幼苗倒伏。

防治方法:發現病株立即拔出,並用 20%甲基立枯磷乳劑 300~500 倍液灌根。

4.2 蟲害

4.2.1 蚜蟲、介殼蟲。成、幼蚜群集嫩梢、芽葉基部及葉背刺吸食液汁,致使葉片發黃,植株枯萎,生長不良。防治方法:發現時用 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 500 倍液噴霧。

4.2.2 刺蛾、蠟蟬、大造橋蟲。成、若蟲刺吸嫩芽、葉、枝上的汁液,影響枝條生長,削弱樹勢,嚴重者可致枝條枯死。

防治方法:發現時用 25%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 000 倍液噴霧。

4.2.3 肖個木蝨。屬專食性害蟲,年發生 2 代。每年4 月中旬開始活動,5 月上中旬交配產卵,卵多產於小枝頂端葉片正面主脈兩側,5 月中旬若蟲孵化後蟲體順葉面爬到靠近主脈基部葉柄處或嫩莖部位,鑽蛀到葉肉或嫩莖表皮內部吸食汁液進行危害,被害部位形成大小不等的蟲癭 。

防治方法:人工除蟲,摘除帶有癭瘤的葉片和小枝。秋季落葉後及時清理田圃,將枯枝、落葉集中燒燬深埋,控制蟲源。使用 1.2% 苦參鹼乳油 1 000 倍液進行防治。


刺五加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5 採收

不同時期對刺五加不同的部位進行採摘。4 月末到 8 月下旬都可以進行嫩葉採收工作。具體採摘時間可觀察嫩葉完全舒展後但不是特別鮮嫩時就可開始採摘。採摘過程中應採取“採一留一”的方式,以確保樹木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在嫩莖達 15~20 cm對其進行採摘。漿果完全呈紫褐色,果穗主梗木質化呈黃褐色時進行果實採收,採收時先用手託果穗,再用剪刀在果梗基部剪下,儲存於通風陰涼處。根皮、莖幹的採收工作在秋天當樹木落葉後開始,採收1~2 m 以上的枝條。

6 貯存

根皮在乾燥後,用編織袋進行包裝,刺五加莖100~200 根為一捆進行包裝。運輸要在無汙染的條件下進行,根和莖須在乾燥後運輸。刺五加貯存須在專門的庫房進行,不得隨意堆放。庫房要乾燥、通風、無汙染、無有毒有害物質。


刺五加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