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豈能成牟利工具?

農村公益電影是國家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然而,在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中,竟有人打起“歪主意”——通過虛報放映場次,騙取國家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補助。過去一年,四川內江至少已有20名放映員因此獲刑,他們虛報的放映場次高達近6000場。浙江樂清、山東平邑以及廣西灌陽、岑溪等全國多地都曾出現類似案例(5月3日《成都商報》)。

  看電影是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之一。國家為保障農民該項文化權益,由政府採購,在縣級以下農村地區開展公益電影放映活動,給放映單位以場次補貼。在新聞報道中,從四川內江一對夫婦就能夠在3年內虛報510場放映場次,騙取補助6.6萬餘元,可見國家對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投入的經濟力度之大。但這樣的惠民工程卻淪為了某些人的牟利工具。

  《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管理實施細則》規定,放映單位每放映一場,都要填寫放映情況回執單(領取場次補貼的重要依據),並加上放映點所在村委會負責人簽名和公章。然而,據報道,回執單往往是一月甚至一年一簽訂,村委會無力核實每一放映場次的真實性。該《實施細則》還賦予各級電影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嚴格審查義務,如建立放映公示制度、放映回執審核制度、社會監督及舉報制度等。對於全國各地出現的虛假放映情況,這些制度是否發揮了作用也要打個問號。

  加強放映場次、場次補貼發放監管迫在眉睫。但筆者查詢《實施細則》發現,對放片情況、放映回執等審核不嚴導致騙補發生的監管者,卻無處罰措施,只對截留、挪用、剋扣場次補貼者有相應處罰措施,這也是監管漏洞之一。這項財政專項資金撥付下去,應有追溯與評價機制,補到哪裡去了,補貼獲取是否合法等,都要受到嚴格監督。

  從騙補多發來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也需考慮如何開展更為科學。有報道稱,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正在衰落中。國家財政花了大錢,但打工潮讓大多數農村成為“空心村”“留守村”,公益電影需求大大衰減。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公益電影似不必再執行過去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目標,在觀眾人數少的村莊,可組織車輛將村民集中於一起觀看電影,有線電視、互聯網絡通村入戶的地方,若確實不需公益電影送上門,就少送點,多將公益電影送到偏遠貧困地區,這樣騙補也會少一些機會。(來源:檢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