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攻克最難的題,給南京造最好的橋

他叫沈斌,你可能不認識他。但他參與建設的南京長江三橋、四橋、五橋,“南京眼”、青奧軸線隧道等工程,你一定不陌生。沈斌是南京市公建中心橋隧工程一處處長,10多年來,沈斌和建設者們一起,為南京的橋樑隧道建設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曾榮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南京市勞模”“江蘇交通工匠”“江蘇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這個五一假期,沈斌還是和往常一樣,在項目工地度過。

昨天上午,沈斌早早地趕到長江五橋項目現場。從長江南岸遠遠望去,一座白色斜拉索大橋雛形已經顯現,好似一條蛟龍騰飛在長江之上,“快了,我們預計在6月20日左右合龍。”沈斌感嘆,“看著它一天天變樣,就好像我們培養的孩子漸漸長大。”

他和每個培養的“孩子”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今年53歲的沈斌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奮戰在交通工程一線。2003年,他離開央企,來到南京長江三橋建設指揮部,從此與南京結緣,他希望能給南京造最好的橋。

當時他承擔了三橋最有挑戰性、最有難度的國內首座曲線型鋼塔的製造管理工作。沈斌介紹,之所以用鋼塔,是因為鋼塔的重量只有混凝土塔的約四分之一,並且鋼塔的節段是在工廠製作的,加工精度高,可以減輕橋樑上部結構的自重,有利於抗風抗震,而且外觀也更漂亮。“但是曲線型鋼塔的建設製造是個國際級難題。”沈斌告訴記者,他提出了基於國外測量的API技術,並結合三維平面預拼的精度管理技術,在製作過程中,鋼塔柱的每個節段都經過了上千次的切割、組裝和焊接變形。

在沈斌的帶領下,三橋實現了打造世界上真正意義上首座曲線型鋼塔的目標,該項目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橋完工後,沈斌又來到了南京長江四橋的建設工地。四橋主跨達到1418米,如此大的跨度必須採用懸索橋的架構。但它所處的特殊位置、地質環境,則決定了這座大跨徑懸索橋在施工過程中,充滿艱辛和變數。

7項專題項目、近40個課題,這是長江四橋從設計到施工,所要面臨的技術難題。沈斌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其中。

沈斌清晰地記得2010年一個寒冷的冬日,四橋開始上部結構跨江施工。當天,長江南京段封航3小時,500艘船舶為四橋先導索牽引第一根跨江鋼索過江讓路,四橋南北主塔首次空中“牽手”。

這一天,沈斌和施工人員將一根鋼索穿越四橋北塔塔頂,並垂直下放到北塔腳下江面處,鋼索末端與一條類似尼龍繩的過江先導索相連。那天特別冷,江面上大雪紛飛,沈斌和施工人員上午在先導索牽引船甲板上牽引先導索,下午又爬上200多米的南塔穿引鋼索,在風雪中戰鬥了8個小時,身上、帽子上的雪凍成了冰塊,手凍僵了,腳也凍麻木了。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級江北新區獲批,南京過江通道建設加速。2016年6月至今,沈斌承擔了市公建中心南京長江五橋、浦儀公路西段、和燕路過江通道南段工程的現場建設管理。

他特別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幾個項目也都各有特色亮點。比如,長江五橋是一座像搭積木一樣拼裝而成的大橋,超過90%的工程都是預製拼裝。並且它在國際上首次採用鋼混組合索塔和活性粉末混凝土鋼混組合梁,他組織了多項現場試驗研究,與現場工人共同研製了鋼混塔現場鋼筋連接的工裝發明;組織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組合梁工廠化生產流水線和工藝的研發,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