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攻克最难的题,给南京造最好的桥

他叫沈斌,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他参与建设的南京长江三桥、四桥、五桥,“南京眼”、青奥轴线隧道等工程,你一定不陌生。沈斌是南京市公建中心桥隧工程一处处长,10多年来,沈斌和建设者们一起,为南京的桥梁隧道建设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曾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劳模”“江苏交通工匠”“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这个五一假期,沈斌还是和往常一样,在项目工地度过。

昨天上午,沈斌早早地赶到长江五桥项目现场。从长江南岸远远望去,一座白色斜拉索大桥雏形已经显现,好似一条蛟龙腾飞在长江之上,“快了,我们预计在6月20日左右合龙。”沈斌感叹,“看着它一天天变样,就好像我们培养的孩子渐渐长大。”

他和每个培养的“孩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今年53岁的沈斌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交通工程一线。2003年,他离开央企,来到南京长江三桥建设指挥部,从此与南京结缘,他希望能给南京造最好的桥。

当时他承担了三桥最有挑战性、最有难度的国内首座曲线型钢塔的制造管理工作。沈斌介绍,之所以用钢塔,是因为钢塔的重量只有混凝土塔的约四分之一,并且钢塔的节段是在工厂制作的,加工精度高,可以减轻桥梁上部结构的自重,有利于抗风抗震,而且外观也更漂亮。“但是曲线型钢塔的建设制造是个国际级难题。”沈斌告诉记者,他提出了基于国外测量的API技术,并结合三维平面预拼的精度管理技术,在制作过程中,钢塔柱的每个节段都经过了上千次的切割、组装和焊接变形。

在沈斌的带领下,三桥实现了打造世界上真正意义上首座曲线型钢塔的目标,该项目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桥完工后,沈斌又来到了南京长江四桥的建设工地。四桥主跨达到1418米,如此大的跨度必须采用悬索桥的架构。但它所处的特殊位置、地质环境,则决定了这座大跨径悬索桥在施工过程中,充满艰辛和变数。

7项专题项目、近40个课题,这是长江四桥从设计到施工,所要面临的技术难题。沈斌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沈斌清晰地记得2010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四桥开始上部结构跨江施工。当天,长江南京段封航3小时,500艘船舶为四桥先导索牵引第一根跨江钢索过江让路,四桥南北主塔首次空中“牵手”。

这一天,沈斌和施工人员将一根钢索穿越四桥北塔塔顶,并垂直下放到北塔脚下江面处,钢索末端与一条类似尼龙绳的过江先导索相连。那天特别冷,江面上大雪纷飞,沈斌和施工人员上午在先导索牵引船甲板上牵引先导索,下午又爬上200多米的南塔穿引钢索,在风雪中战斗了8个小时,身上、帽子上的雪冻成了冰块,手冻僵了,脚也冻麻木了。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加速。2016年6月至今,沈斌承担了市公建中心南京长江五桥、浦仪公路西段、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工程的现场建设管理。

他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几个项目也都各有特色亮点。比如,长江五桥是一座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而成的大桥,超过90%的工程都是预制拼装。并且它在国际上首次采用钢混组合索塔和活性粉末混凝土钢混组合梁,他组织了多项现场试验研究,与现场工人共同研制了钢混塔现场钢筋连接的工装发明;组织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梁工厂化生产流水线和工艺的研发,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