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多給行善者一些掌聲

當事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社會要多給行善者一些掌聲。

網上曾流傳這樣一則視頻,深夜,一段漆黑的山路上,一名小學生深一腳淺一腳地騎自行車趕路。一位男士開車經過,,見狀便壓低了速度,跟在自行車後頭,用車燈為孩子照路。這一照,就是20分鐘。路至盡頭,前面這位同學突然下車,向汽車深鞠一躬,以示感謝。事後,這位男士被孩子感動得不行,網友也紛紛稱“淚目”了,太感動了!

請多給行善者一些掌聲


替男孩照路的這位好心人值得讚揚。照會兒路事小,憐憫之心可貴;這孩子的行為更值得稱道,這一躬是一個回答:您的善良我感受到了,謝謝您!讓人感嘆這孩子當事,沒白幫他。

人生之路漫長,誰都會難免遇上摸黑趕路時刻。馬高鐙短,行路艱難。這時候,有人搭把手,幫一幫,困難就會減輕些,心裡就會透亮些。所以,古道熱腸、助人為樂,是公認的美德。並且,大家願意相信,別人有難來你來幫,你有難時幫有人;此時你助人,將來人助你,善良會形成閉環。

可是,要想形成善良閉環,卻不是那麼自然而然。過去的“因果報應”說,終屬虛無縹緲;按系統論的說法,一個系統要能長期維持、穩定運行,有效反饋至關重要。說白了,善良也是 需要某種回應來鼓勵的。

請多給行善者一些掌聲

我們說的鼓勵,並不偏重物質,那叫圖報而施恩;那麼,需要什麼回應呢?回應也可以強、弱和負三種。行善反而遭訛詐,這叫負回應,不但無法激勵,反而會嚇阻後來者,以後碰見類似的事躲吧,這種回應是破壞善良閉環的;被幫助者啥也沒說,但處境改善了,臉上有笑容了,看在援手者的眼中,也是一種回應,“但得終生皆溫飽,不辭羸病臥殘陽”,也可欣慰了;像這位山路騎車少年這樣深鞠一躬,回應程度就強了,能給助人者以極大的榮譽和滿足感:下回,我還得幫!

我們提倡“漂母飯信,非為報也”的精神,幫人並不圖什麼;可是,如同往池塘裡扔一粒小石子兒總希望能聽到點響聲,我們也想知道自己的善良起沒起作用,有沒有虛擲。所以,當事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社會要多給行善者一些掌聲,以激勵善行。其實,多傳播、多轉發這樣的善人善行,也是一種良好的反饋,大家會帶入:原來助人的滋味這麼美好!下次遇見事,說不定就效仿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