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現珍藏於海安博物館的“紫石縣圖”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在“淮左名邑”——泰縣境內曾存在過紫石縣,她與蘇中人民抗日曆史緊密相連,承載著如今白米、曲塘、海安一帶人民抗日記憶。由於紫石縣前後存在的時間只有5年,再加上她是抗日民主政權組建的政權,所以,儘管她在當時風靡一時,但如今知道的人已越來越少,即使知道的,也是片鱗只爪。另外,因為1948年3月設立海安縣的時候,同時撤銷紫石縣,所以有人把紫石縣等同於海安縣以及後來的海安市,其實兩者的區別還是挺大的。且不談行政區劃、面積、人口之差異,就比如說,海安的雅周、曲塘南部等,從來沒有屬於過紫石縣。


“江蘇省域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政區圖(民國四年)”“江蘇省域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政區圖(民國三十七年)”只有泰縣(今泰州市姜堰區),沒有紫石縣。建政前的泰縣,含現高港區、江都區的局部,海安市的大部,海陵區和姜堰區的全部。東西最長距離為218華里,從現屬江都區的樊川鎮一直向東,直達黃海之濱;南北最長距離為120華里。全縣轄10個區272個鄉鎮,堪稱地域廣闊,人口眾多。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據史料記載,紫石縣的前身為“海曲白河北辦事處”(簡稱“泰北辦事處”)“海”即海安,“曲”即曲塘,“白”即白米,“河”即老通揚運河,又稱運鹽河。


“泰北辦事處”是抗戰時期民主政權行政區之一,隸屬於泰縣抗日民主政府。泰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40年10月在海安鎮成立,第一任縣長為惠浴宇,1941年7月成立“泰北辦事處”,主任為魏翹南,同年10月,“泰北辦事處”從泰縣析出,建成獨立行政區,直屬蘇中行政公署。


1943年1月,“泰北辦事處”撤銷,設立紫石縣,所轄範圍南以栟茶河,通揚運河(老)為界,北至富安,東抵李堡,西達白米,即民國泰縣第六、第七、第八區大部分地區。紫石縣第一任縣長為李俊民,兼任“聯抗”(全稱為“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遊擊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部”)副司令,副縣長為魏翹南,下設秘書、民政、教育、司法科和財經局。為便於“聯抗”的迂迴作戰,蘇中行署和蘇中軍分區將通榆公路以東的李堡、海富兩區劃為“聯抗”防區。之所以將“泰北辦事處”更名為紫石縣,而沒有直接更名為海安縣,得從1938年9月新四軍東進說起。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蘇中四專署行政區劃示意圖(1943年1月)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蘇皖九署行政區劃示意圖(1948年3月)


1938年2月,受中共中央委託,周恩來到皖南和新四軍軍部領導人葉挺、項英等人一起商定“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戰略方針,這與即將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六屆六次全會之精神——“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極其吻合。


1938年9月,由管文蔚領導的丹陽遊擊縱隊改編成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二支隊北渡長江,駐紮在離泰州城(時為泰縣縣城,現在為海陵區)不遠的江都嘶馬、大橋一帶。之後第三、第四支隊一部陸續渡江,和先期渡江的第二支隊建成新四軍北上的橋頭陣地。1939年10月,由葉飛率領的新四軍第四團和管文蔚率領的部隊在揚中八橋會師,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新四軍東進北上示意圖(1938年5月-1939年10月)


“挺縱”進駐的嘶馬、大橋一帶是“二李”防區(李明揚、李長江),經過陳毅同志的統戰,李明揚同意將以嘶馬、大橋和吳家橋為中心的長15km、寬10km的地區作為“挺縱”的活動範圍,可是由於日本人重兵掃蕩,“挺縱”不得不北撤郭村進行休整。郭村距離泰州城很近,新四軍又沒有走的跡象,引起“二李”不滿和不安,加上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挑撥離間,“郭村戰鬥”打響。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郭村戰鬥”勝利之後,陳毅同志繼續執行“聯李、孤韓、擊敵”的統戰方針,主動讓出郭村,並借道泰州,直插黃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再度北上,和“挺縱”一起拿下黃橋,成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新四軍進駐黃橋之後,韓德勤視為心腹大患,派兩路大軍進行圍剿,先後發生了營溪戰鬥、姜堰戰鬥和黃橋決戰。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郭村戰鬥”指揮部舊址


姜堰戰鬥前後,一位叫韓國鈞的元老耆宿成為我黨我軍的重點統戰對象。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韓國鈞雕塑


韓國鈞(1857—1942),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清末舉人,江蘇泰縣海安鎮人(現屬海安市),曾任江蘇省省長、江蘇督軍等要職。因為人耿直正派,不容於當時的官場,曾兩度辭職退居。1925年辭官返里,仍熱心社會事業,主持編訂皇皇鉅著《海陵叢刻》。抗日戰爭爆發後,韓國鈞義無反顧的投身抗日洪流,他積極主張“化除黨見,一致御外”, 力爭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0年11月,被推為蘇北參政會名譽參議長。韓國鈞在家鄉威望極高,社會各界尊稱其為“紫老”。


陳毅到達蘇北之後,選擇統戰的第一個中間勢力代表人物就是“紫老”。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1940年9月,姜堰戰鬥之後,陳毅第一次到海安拜訪“紫老”,二人政治主張相近,均精通詩文,自然相見恨晚、相談甚契,二人互贈對聯,一時傳為佳話。陳毅贈“紫老”的對聯為:“杖國抗敵,古之遺德;鄉居問政,華夏有人。”“紫老”送給陳毅的對聯是:“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萬里膽包身。”陳毅尊稱韓國鈞為“紫老”,韓國鈞尊稱陳毅為“四將軍”。從此,在韓德勤與陳毅之間,“紫老”充當了中間人,且感情傾向於陳毅。1940年9月,“紫老”受陳毅之託,赴興化面呈韓德勤,懇請韓德勤出席在姜堰曲江樓召開的“八縣軍民代表會議”,將國共合作抗日落到實處,結果韓德勤提出“新四軍讓出姜堰、退回江南”的無理要求,令時年83歲的“紫老”大失所望,在路過興化茅山景德禪寺時即興賦詩一首:

《登茅山景德禪寺》

離鄉避亂登山樓,敵踐河山實可憂。

默默蔣圌江畔泣,滔滔江河水咽流。

聯盟抗日堪稱範,分道揚鑣自掘丘。

同室操戈仇者快,昭陽擬赴囑回頭。


“紫老”對國共合作的名存實亡憂心忡忡,對鐵蹄下的苦難百姓極度同情,對破碎的祖國山河無比痛心,可他一個耄耋老人,又能有何作為呢?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紫石縣時期的租約


1941年,海安鎮再度淪陷,“紫老”為了保持名節就避居徐莊鄉下,日偽尾隨而至。鑑於“紫老”的社會聲望,特別是“紫老”曾於1905年赴日考察90天,日本人就死命力勸“紫老”出任偽江蘇省長,“紫老”嚴詞拒絕:“老朽是中國人,寧死不當一天亡國奴!”,日偽無計可施,就把他軟禁在徐莊,並派兵監視居住。次年1月23日,“紫老”憂憤成疾,溘然長逝。


韓國鈞逝世之後,社會各界不顧日偽阻攔,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因為“泰北辦事處”是韓國鈞出生和死亡的地方,紫石縣便應運而生。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作者:錢俊,泰州市姜堰區史志辦副主任,南京大學自考法律專業畢業。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地名大會|“紫石”灼灼抗戰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