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惩戒”,让孩子记到心里

温柔的“惩戒”,让孩子记到心里

家长群里,很多次地提到了“惩戒”这个词。

“我打了孩子,自己很后悔”。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办法都没有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

“打服了看他听不听话。”

听着这些话,是不是眼前浮现出棍棒交加的场景?听着就就觉得可怕。

昨天看《原生家庭》一书,副标题就是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书中的第一个例子就写到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医生,家世很好,水平很高,唯独婚姻不幸福。

有家暴行为,爱妻子爱的要死,可打起来要命。妻子要离婚,自己舍不得,可又忍不住自己的手。

刨根问底后,这个看起来家世很好的一生,居然是被打成才的。

父亲和他的对话方式,就是拳打脚踢,还是一副“为你好”的样子。由于自己的成功,一生默认了“为你好”的方式,就把这种“好”传递给了自己的妻子。

这或许也是一个家的“遗传”方式,甚至比基因的遗传更加根深蒂固,但这样的方式,父母真的想要传给孩子吗?

如果说棍棒是一种教育,那一定是一种最无奈的教育。

惩戒是应该有的,但惩戒的方式更值得家长们深思。

当父母没有培训班,没有毕业证,更没有学位,甚至连入职考试都没有。当你有了孩子,自然就成为了父母。

但这个职业,是你生而为父为母一辈子的职业,如果不终身进修,总会有出差错的时候

孩子才是父母最成功的的产品,智慧的结晶。

面对这样的一个产品,仅仅靠呵护远远是不够的。

再肥沃的土地,你不管理,总会有杂草;再丰茂的大树,你不修剪,总会有侧枝伸出。

孩子也是一样,他不是生长在真空中,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园里,碰上点磕绊,长点毛刺,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惩戒是一种手段,但从本质上来说,惩戒两个字,就说明了惩戒的目的。

惩戒,就是惩罚和告诫。

惩:上为征,下为心,惩罚的目的就是为了“征心”,征服孩子的心,让孩子心服口服。

戒:“成”的变体,就差一点成功。

所以把心征服成功,方为最高明的惩戒行为。

认识到这一点,方式方法就不难想了。在想着惩戒孩子之前,稍微停下来,想一下:“我这样,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吗?能把他的心收回来吗?”

如果不行,那就停下手,自己调整一下,想别的办法吧。

事缓则圆,你停下了手,你的脑子就开始开动了。

相信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还征服不了一个小小的孩子?

你放下的手,其实就让孩子看到了你的心。

在养育女儿的时候,刻骨铭心的,我出过一次手,具体原因,自己现在都想不起来了。

当我伸出手准备打的一瞬间,女儿无辜的眼神提醒了我,顿了一下,脑子里闪过一个情景:“我打了她,她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不会后悔打她?” 瞬间,眼泪用了出来,转过身去,女儿抱住了我,“妈妈,妈妈”,心都碎了。

从此以后,我便再也伸不出手。

碰到不满意的行为,我依然会去惩戒。

但我的惩戒,在孩子眼里更多是一种不屈地去尝试

孩子第一次上英语课,哭了,说再也不去了。那时候她不到三岁。

我问:“不是说去玩的吗?在家里一个人孤单,妈妈帮你找的小朋友一起玩呀。”

孩子说:“我都不认识他们,他们都不理我。”

“哦,原来如此啊。其实你知道吗,他们之间都是互不认识的,要不信,你下次去问问老师,或者身边的小朋友,回来说说看。就算不去了,也得找出理由呀。”

第二次,女儿兴高采烈地回来了。

“妈妈,我不去游泳了”。孩子眼泪汪汪地说。这一次,她七岁。

“之前不是说好了学的吗?”我说。

“我就学不会,不去了。我都不会漂”。

“如果你不去是因为学不会,那妈妈可以帮你的。”

“我不敢跳水,老师往下踹,我又漂不起来。”

这样的孩子,我怎么忍心下手去打,去批评呢?

“哦,跳水啊,我们练练就好了。下午我们就去游泳馆,看看能不能练会。一下午如果学不会,那我们明天就不去上课了。”

整个下午,游泳池边,我站在水里,双手扶着岸上的孩子,一点点,一次次,其实不到2个小时,孩子已经把跳水当成了乐趣。

回家前,我说:“明天还去游泳吗?”

“当然去了,跳水真好玩。”

这样的惩戒,让孩子乐在了心里,对问题没有了抗拒,反而增加了征服的勇气

现在孩子大了,很多手段都用不上了,惩戒两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早已经被我排除了。

6岁之前,当你征服了孩子的心;12岁之前,他便理解了惩戒的含义。

之后,他自己就知道如何去不碰你的底线,不让你动用惩戒的权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