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刀上的美食

早就聞說距湖南會同縣約35公里的地靈鄉、廣坪鄉境內,藏著一個類似於歐洲“梵蒂岡”的秘境——天柱縣地湖鄉。地湖鄉在空間上與貴州阻隔,是一塊繁盛於湖南的“飛地”,堪稱全國唯一。獨特的地理環境,促使了我們進行一次神秘的探尋。

雕刀上的美食

秘境的歷史是有源可考的,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地湖人在秘境中發明的一種美味——雕花蜜餞。

帶著這種對高超手藝的嚮往,我們來到了曾小琴家,此時已近下午六點,即將下山的太陽披著金黃的餘暉斜照進她的小院,滿屋瀰漫著柚的香甜。主人很好客,早就擺上了水果和泡上了茶水,今天的主角自然也不會缺席,一片片雕著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吉祥字畫的蜜餞擺在了桌上,更讓人驚豔的是一個個雕刻著精美花紋的器皿居然也是地湖人創造出來的美食。這樣的美食我是不忍動口了,能夠讓一種樸素的食材出落得如此活色生香,其出處不在居廟堂之高的酒樓名店,而是在處江湖之遠的秘境地湖,我的驚歎遠遠超出了最初的想象。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中國人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創造出美食,甚至成為超越困境的心靈慰藉和隱喻。

“蜜餞”最初被當地人稱為“密箭”,意為藏在密林中銳不可擋的箭。九百多年前,朝廷對民實施嚴酷鎮壓,貴州發生苗民反朝運動,地湖因特殊的地理條件成為了軍事爭奪要地。苗民多次與朝廷官兵在此交戰,苗民利用有利地形,用小鐵器製作成箭頭藏在樹林裡,用箭作兵器抵抗朝廷官兵。沒有戰事時,當地婦女便利用這些細小利器磨成鋒利的柳葉刀,將瓜果切成薄片,雕上精美圖案後加上蜂糖,曬乾存放,作為男人出征前祈禱神靈保佑的供品,吃下後用以增加男人的士氣,戰勝敵人,成為當時抵禦官兵的“秘密武器”。

戰事平息後,在戰火硝煙中衍生出來的美食在完成了金戈鐵馬的蛻變後,就變得楚楚動人了。在當地,人們衡量某個苗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就看她會不會雕刻蜜餞,所以,學習蜜餞雕刻就成了姑娘們出嫁前必學的技藝,姑娘更是把這種技藝當成炫耀的資本。當然,如果在戀愛中小夥子收到姑娘們雕刻上有“金玉滿堂”或“喜上眉梢”等圖案的器皿蜜餞時,兩人的甜蜜事業就算是告成了。

雕花蜜餞不光是一種美食,更是工藝品。除了對雕刻的工藝有很高的要求之外,製作雕花蜜餞的程序也是很有講究的。通過手工雕刻、煮沸、漂洗、釀糖、晾曬等道工序,使其成為觀之賞心悅目,食之香甜可口的待客佳品,現已被列入天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地湖人幾百年來總結的經驗顛覆了我們對“熟食”的認識。每年5—6月份,還未成熟的柚子就成了製作蜜餞的最好材料,柚子熟了就做不成了,做蜜餞講究的是皮厚囊小,皮厚才有利於雕刻。把柚子摘下來後就切成大小不一的薄片,然後用柳葉刀在薄片上精雕細刻。雕花蜜餞最難的就是刀功,可是在採訪時我們看到曾大姐的絕活,只見她運刀如飛,隨心所欲,遊刃有餘。片刻功夫,一片片精美的雕花蜜餞脫指而出。“有人教過你嗎?”我好奇的問,“這個不用教的,以前老人雕的時候,看一下就會了,現在心裡面想什麼就雕什麼……”悄悄的我出了一身冷汗,不敢讓她知道我是學藝術畢業的。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刀上的美食

雕刻完成後,便把半成品放入清水浸泡1至2個小時後撈起加以熟銅、明礬放入鍋內(明礬可使肉質緊固,晶瑩剔透,銅可使肉質保持原色)。然後再把煮熟後的蜜餞放入篩內煮沸後,再用涼水浸泡,把苦水擠幹,置於盒內,按一斤蜜餞加一斤白糖的比例把糖放入蜜餞中,待白糖溶解後,進行烘乾或曬乾即成為一道香甜可口的佳品。

據資料記載,雕花蜜餞營養豐富,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敗血病有良好的輔助療效。此外,由於柚子含有生理活性物質皮甙,所以可降低血溶劑化物的黏滯度,減少血栓的形成,故而對腦血管疾病,如腦血栓、中風等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柚肉由於含有類似胰島素的成分,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潤喉健胃、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助消化、除痰止渴、理氣散結之功效。

秘境出美食,這應該是最好的搭配。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傳,如今在地湖人的領悟中,蜜餞製作的材質又得到了擴展:西瓜皮、南瓜、冬瓜、洋芋、紅薯都幸運的搭上了雕花蜜餞的藝術之旅。

美味就在這用心創造中代代傳承。

雕刀上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