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拾趣田園慕陶公

題記: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王禹偁(宋代)


隨筆:拾趣田園慕陶公

田園景色

幾十年過去,兒時對城郊鄉野的印象大多模糊,記憶裡也只留下些色彩的痕跡,如同反覆洗了無數次的染了墨點的白襯衫。

約莫記得,那是蒙著晨霧或飄飛著春雨的田疇,扛農具的農人披蓑衣戴竹笠,趕著耕牛行走在田埂上。喔喔的吆喝聲,忽高忽低,忽斷忽續,撒在剛剛泛綠的路邊,好像幾塊石子落水,濺起綠色的漣漪,向四周泛開去。

我記憶裡“正確”的田園,就是這樣一副模樣,以至於後來所見的鄉野,要麼覺得太死寂沒生機,要麼覺得太虛偽少趣味。

隨筆:拾趣田園慕陶公

開荒種菜

幾十年後,匆匆的腳步在漸漸變得殷實的日子裡,緩慢下來。終於有些空閒,可以放眼欣賞這個多彩的世界了!

友人的老家在城郊農村,聽說村裡有大片撂荒田地,於是他就召集一幫朋友去租地開荒。不久,我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租地種菜的想法早就有。每回徒步郊野,都會去農家菜地現場採摘菜蔬。每當親手撅下新鮮脆嫩的芽葉,一種少有的感覺立時漫過心頭,那是完全鬆弛後,躺在大地上才能觸摸得到的寧靜與溫暖!那時候,腦子裡常常就會閃現這樣的念頭:找塊地,也種上一片可愛的嫩綠。

隨筆:拾趣田園慕陶公

嫩生生的芽頭,羞答答地看著人笑!

買好農具,驅車地頭,見朋友們已在地裡忙碌。還是疫情期間,一群戴了紅紅藍藍醫用口罩的人,動作生硬地揮鋤刨土,畫面頗為滑稽。這是一大片做過工程後的覆土荒地,因土裡雜了很多碎石,村中無人願意耕種才撂荒。土翻了兩遍,撿出大堆石塊,這才勉強可用。分出數畦菜地後,馬不停蹄地去農資商店買蔬菜種子。

反覆諮詢種植時節和方法後,興沖沖返回菜地,先撒複合肥,次挖淺眼,再點菜種。這次下的種子有廣東菜心、秋葵、南瓜、玉米。天老爺真給面子,收工回家不久就下起了小雨。就這樣晴一會兒雨一會兒地過了幾天,心裡老是在想地裡的菜們是不是冒芽了。雨歇了後,就顛顛地來到菜地。果不其然,所有的菜們都從土裡伸出了嫩生生的芽頭,羞答答地看著人笑!欣喜之餘,便又種下三十棵辣椒秧、二十棵茄子秧。

但是萬沒想到,寒潮來襲,天一下又冷得讓人穿回了冬裝。惦記地裡的菜們,就打電話請教友人,得知,這樣的天氣,菜芽兒可能經不住低溫。友人笑我太心急,還說種菜的最好時間在清明後。看來,這農人也不是輕易就能做好的!

隨筆:拾趣田園慕陶公

田園生活,是很多人嚮往的理想

幸好開荒種菜,並不是有關生計,而是想出出透汗強健身體。當然,看見這大片無人耕種的荒地,心裡還會想到其它更遠的事情,即便屬於“肉食者謀”的大道,小老百姓也免不了流露出“替古人擔憂”的焦慮。享受勞作的快樂之餘,就時常想,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法子,讓所有荒蕪的土地都長出希望的綠色?

其實田園生活,是很多人嚮往的理想,人們在衣食無憂或功成身退後,都願意迴歸這樣的閒適生活狀態。我們是不是可以更智慧一些,想出法子來,能讓這樣的好願望變成現實呢?

陶淵明老先生迴歸田園生活,並不是消極逃避現實,恰恰相反,他那是不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而現代人對田園生活的羨慕,卻是為躲開城市的喧囂和汙濁,追求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清淨。

隨筆:拾趣田園慕陶公

真是奢求來的享受!

腦海裡常常會浮出這樣的畫面,它是元代盧摯描繪的景象:

雨過分畦種瓜,旱時引水澆麻。共幾個田舍翁,說幾句莊家話。瓦盆邊濁酒生涯。醉裡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風睡煞。 ——盧摯《沉醉東風.閒居》

當今時代,若能品嚐這樣的日子,那真是奢求來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