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修行的方法千差萬別,但究其根本,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人的本性是貪圖享受的,有著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大多數人,就這樣被慾望牽著鼻子走,昏昏噩噩,難以擺脫自己的宿命。如果一個人毫無節制,隨心所欲,不斷向下墮落,就會不斷消耗自己的“勢能”,到跌無可跌的時候,就走向了窮途末路。

人身上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私慾,而”修行“,就是要克服掉這些私慾。開始是通過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壓制",爾後漸漸變成一種習慣,再往後變成一種本能,最後固定成你的“習性”。

在佛教方面,有許多清規戒律。其中有一條,就是“不喝酒,不吃肉”。除了有“不殺生”的因素以外,其實也是為了避免過於追求“口腹之慾”。出家人化齋,大家化回來的食物要放在一些,攪拌以後,平均分配,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打消大家的分別心,不會去區別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

所以,修行,關鍵在修心。

又比如施捨。佛教鼓勵人們施捨,本身並不是為了施捨而施捨,而是通過不斷的施和舍,而斷掉人們對金錢的慾望,如果舍,只是為了得,就象是把金錢存入了銀行,今天存100元,只是為了日後得到1000元,那麼施捨就失去了它的最根本的意義----當然還是有其意義。如果舍是為了得,這個捨本身是功,不是德。只有在施捨的時候,心中毫無對金錢的掛礙,方是功德。嘴上說沒有掛礙,還是有掛礙;心中勸自己不要有掛礙,這本身也是掛礙。有一萬元,施捨出去一元,沒有掛礙,施捨出去一千元,心中就有不捨,這說明你還是有掛礙。

其實不光是上面所說。比如,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嗔心,別人稍有冒犯,就火冒三丈;都有一種嫉妒之心,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喜歡背後說三道四,落井下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些毛病,基本上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修行,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逐漸割掉自己身上的這些“毒瘤”,讓自己成為一個純粹的人,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