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命運的齒輪悄然拂過杜甫的身上,儘管它腳步輕輕,儘管它舞步翩躚,儘管它語笑嫣然;卻終究留下了一地零碎,永世感傷。

長安,是杜甫心中的一個夢,也是他心口的一道傷。安史之亂前,人生壯年之際,他曾寓居長安,達十年之久,只為在這夢想聖地實現自己忠君報國的人生理想;安史之亂後,叛軍攻佔潼關,杜甫攜家眷寄居陝西羌村,又北上至靈武,投奔肅宗,為平叛效力。誰料靈武途中,卻被叛軍抓獲,重回長安。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奈何此時之長安,已非昨日之故地,輾轉間,就把主人換。自己的身份也已反轉,淪為階下囚。多少傷心事,都付朦膿煙雨中。目之所及,皆觸目傷懷,往事輪番重現。思念所致,詩人潛行曲江,有所感懷,便有此詩。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如何來解讀古詩呢?

一、知作者,查創作背景

學習古詩,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文學常識,知道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思想。若是考試時,遇到此詩,即使詩歌完全讀不懂,只要你知道杜甫是愛國主義詩人這一常識,那麼在做與主旨相關的題目時,往這個方向上靠,就不會偏離太遠。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若是想要回答的再精確點,為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則需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或者查詢詩人所處時代的歷史,並作為常識性的東西記在腦海中。如提到陸游、辛棄疾,我們就能想到他們的作品大多抒發的是渴望收復失地、祖國統一。

很明顯,作《哀江頭》之時,長安已淪陷為敵區,詩人也淪為階下囚,玄宗難逃在四川,肅宗稱帝在靈武。作為一個用全部生命去踐行儒家思想的儒士來說,杜甫抒發的就是自己忠君愛國之情,面對慘烈現實,心中的悲哀之情。

二、知內容,抓詩“眼”

任何題目,文本都是最重要的“綱”。學習古詩,更是如此,一定要多讀文本。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這個多讀,並不是文字意義上的張口多讀,把古詩讀準、讀通即可;我們還要學會變讀邊思考,邊讀邊尋找。思考什麼?找什麼呢?我們可以結合註釋,這麼做:

1.找地名、人名、官職、景物等古代事物。

2.找帶有明顯情感色彩的詞語。

3.找帶有問好、感嘆號情感激烈的語句。

4.思考:詩歌講了什麼?

以此詩為例,看到題目,我就會把“哀”圈起來,很明顯,它是一個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詞語,然後再接著往下讀,看看全篇是不是圍繞著“哀”字來寫。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我會圈出“少陵野老”、“曲江”,很明顯,一個是人名,一個是地名。即使我不知道他們具體指什麼,我也能猜出這句的意思是某人去了某地看風景。再結合註釋,就會明白,少陵野老指的是詩人自己,曲江:是當時長安有名的遊覽勝地。此時,再結合題目的“哀”字來思考:遊覽勝地為什麼會哀傷呢?結合創作背景我們知道,此時的長安已經被叛軍佔領了,就連詩人自己也是個階下囚。國傢什麼時候才能打敗叛軍,百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回家?雖處勝地,心卻情不自禁地悲起來。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再看第二句,它帶有問號,一定要引起重視,多讀多思。“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江頭與題目重合,是地點。曲江有景:樓閣參差,殿宇連連;更有綠柳新蒲。無論哪一景,都是致美。可是人卻說宮殿鎖,為誰綠?可見美景雖好,奈何人煙稀少。結合時代背景,站在詩人的角度,往深層次想,為何行人少呢?戰火起,人逃亡,人煙滅,此其一;故土喪,階下囚,何處訴,處處皆傷,此其二。此時的長安城中人,要麼是叛軍,要麼是階下囚。叛軍忙於統治,階下囚困於生存,誰有還有閒情逸致來觀賞美景呢?是故,詩人之哀,又出來了!美景無人賞,何時才能恢復往昔繁華景象?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於是,詩歌內容的轉折出來了。看第三句“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我會圈出“憶昔”一次,這是過渡,也是轉折,詩人開始回憶過去了,由眼前景寫到了往昔繁華時。景物猶在,繁華不復,閉上眼,往昔盛世歷歷在目,奈何好景不常在啊!直至“一笑正墜雙飛翼”一語,都是敘寫往昔繁華景象,待到下句“明眸皓齒今何在”,又是一折。“今何在”,時間,詩人又從回憶過去切換到感慨當下了:昔日的笑靨,昔日的全省,昔日的國治民安今天在哪裡呢?找出這些表示時間的關鍵詞,很明顯就知道從內容上說,詩歌分成了三部分,由眼前景到回憶往昔再到感慨當下。詩人的哀情一直貫穿在這些時空跳躍中,正是因為情在,才能在時空中自由穿梭。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三、細讀文本,於矛盾之處悟詩情

古詩之妙,就如同品酒,越是醇的香,越是品越有所得。

邊讀邊找,弄清詩歌內容後,我們還需要再次細讀文本,找一找那些讓人乍看不得其解的矛盾之處。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如此詩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細讀之下,首先讓我產生疑問的是“吞聲哭”。我們知道情緒需要釋放,哭就要大聲哭、放聲哭、痛哭,為何要吞聲哭呢?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什麼情況下會吞聲哭?想來是非常委屈卻又害怕別人知道,不敢大聲哭的境地吧!詩人明明在自己的國都長安,為何想哭卻還不敢大聲哭呢?因為長安已把主人換,詩人自己也是階下囚,哪裡還能肆意宣洩呢?再看“潛”字,意為偷偷地,按理說,春日正好,微風不燥,正是遊玩好時節,為何還要偷偷地去曲江,這也與自身身份和當時長安現狀分不開。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這看似矛盾,細究之下卻暗含深意之處還有很多,如第二句“綠柳新蒲為誰綠”,草木也有情乎,為誰綠還要看人?如“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上文還在諷刺楊貴妃之奢靡,現在卻在感慨人生之興衰,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若你結合詩歌主旨,就會發現並不是如此。再如最後一句,也多有矛盾。想南卻北,為何?

矛盾之處有真意,需要我們細讀文本,去深思。學習古詩,並不僅僅是從對比、反襯、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賞析,而是要腳踏實地的結合文本,做到知人論世,以作者之意寫作者之志。

走過了長安,卻走不過命運: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前進的路上往往會有諸多障礙,惰性,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才能不被命運打敗,走出心中的“長安”,唯有不改其志,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