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疫情仍在繼續,但人們的警惕之心已有所下降,真有天真人以為太陽一出來,病毒就說拜拜?還是繼續宅在家中,從書中去看山看水看世界,看古今中外,看世道人心吧,何必去拿生命冒險,去故意挑戰明知的可以避開的危險?

去閱讀吧,去跨越時空,與未謀面的朋友對話,去和有趣的靈魂溝通,不經意間,你的心田便會春暖花開,你的生活將會綻放笑容。這不,你看,學生時期沒好好讀的古詩,結合工作經歷再讀,也能有幾分不同的意味!

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讀書時代,我就特別嚮往大漠黃沙、天山腳下,駝鈴陣陣、羌笛悠悠的廣袤風情,所以對邊塞詩就格外地嚮往。王昌齡的《從軍行》,描寫的就是盛唐氣象下的邊疆生活,大氣磅礴,情感真摯。如:

從軍行(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千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從軍行》這組詩雖是採用樂府舊題寫邊塞,但每首詩的寫法卻又有所不同,這與詩人所表達的不同內容有關,但就邊塞這一題材來看,於現在的寫作方法上,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

一、選材要典型,帶讀者入境

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無不都借邊塞景寫邊塞生活,抒發邊疆戍卒懷鄉思親、戍邊將士壯志豪情。

詩人在選景上非常典型,如其五的“大漠風塵”,其四中的“雪山”“黃沙”,其二中的“琵琶”,其一中的“烽火”“羌笛”等,無論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上,所選之景都是合乎邊塞生活的常見之景,使人一看見這些字眼,馬上就聯想到廣袤無垠的大漠,荒涼孤寂的邊塞或是殘酷艱辛的古戰場,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到作者有意創設的情景中去。

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所以,我們在寫某處景時,選材也要具有代表性。比如寫大海,就不要浪費筆墨在坐車、酒店上,而應著眼於海水、海面、或是海邊的沙漠、海上的飛鳥……

二、環境描寫結尾,有餘音繞樑

這組詩的結尾各具特色。如其一“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其四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由景入情,以情結尾,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愛要大聲說出來——抒情式結尾”;其二“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結局放開,已景結情,用環境描寫作結束語,留有餘響。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千古名句,有大境界,壯豪情。“百戰”之前冠以“黃沙”,不僅寫出了戰爭之多,更點出了戰爭之艱辛、作戰地點在西北,而後句則直抒胸臆,把身經百戰的將士們的壯志豪情直上雲霄,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豪情,讓我們彷彿聽到了萬千將士在點兵之際齊聲宣誓的浩大聲勢,戍邊將士的壯志豪情震響耳膜。

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而“高高秋月照長城”,境界更深。前三句說換新聲,心歡喜,可細聽之下,琵琶新聲仍作舊別情,曲子可以換,內心的思鄉之情卻總也換不了,內心便由喜轉酸,而“聽不盡”,又讓人怕聽、愛聽,怕想家,又愛想家,永遠動情,總是戀家;內心一波三折,情感已經曲盡細膩,本可戛然而止,可作者卻匠心獨運,到最後卻化成一幅孤月照長城圖。時光好像就在這一輪秋月,一片古城上停止,好像也看到了詩人佇立在月下靜思,好像仍有千萬語,卻最終都匯成這秋月高照,長城連亙,悲涼又壯闊……

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環境描寫或是夢幻式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大片的遐想空間,讓人耐人尋味。

三、打破常規,側面烘托,給讀者遐想的空間

王昌齡的這組詩,他從不正面描寫作戰場面,或是直接書寫戰場的艱辛、殘酷,而是借典型環境烘托,或是選擇非主力作戰部隊,從側面描寫,烘托唐軍之強盛。

如詩中多次提到了“關山月”這一意象,我們都知道“關山月,傷離別也。”古人徵人思家、或是思婦懷遠,往往離不開“關”和“月”,詩人不直接描寫想家時如何輾轉反側,如何廢寢忘食,而是借聽關山曲,起別離情,添悲涼意。

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再看其五書寫唐軍出征迅猛、凌厲時,詩人不正面描寫如何作戰、如何奮力廝殺,而是借大漠連天,黃沙蔽日烘托戰爭艱險,正是因為戰爭艱險,所以有了主動出擊的後續部隊,後續部隊還在向主力部隊靠近,主力部隊的捷報就已經傳來,這不就體現了唐軍作戰的迅猛、強盛嗎?這讓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一節,羅貫中同樣沒有直接描寫關羽是如何大戰華雄,而是借“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其酒尚溫”,眾人的表現和尚有餘溫的酒來體現關羽的勇猛。這樣的詩還有很多,如楊炯的《從軍行》中,也沒有具體描寫唐軍勢如破竹,直搗“龍城”的勇猛,也沒有描寫激烈的戰鬥場面,而是從邊塞艱苦的戰爭環境和雜亂的鼓聲,來側面烘托戰鬥的激烈。

詩歌鑑賞與寫作: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寫作

看來,借他人之口誇誇主角,借側面描寫來烘托主人公,有時候比我們直截了當的大肆渲染更有效果呢,畢竟,一對比,差距就會更明顯!

去閱讀吧,去分析前人的筆力、構思,去寫作吧,因為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看得多,琢磨得多,反思多了,就會找到規律,就會找到答案。就像詩歌中的寫作方法一樣:有選材要典型;有情景式開篇,有側面描寫,有環境描寫結尾,也有要一波三折,有運用修辭,把抽象情感化為具體事物……當發現寫已成為習慣,思考定會常相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