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屢屢成為熱播劇的“主角”,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錦、《不完美的她》中的林緒之,都被刻畫成各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這些電視劇中,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往往呈現得過於概念化、膚淺化,流於“父母皆禍害”的刻板圖解。

幸福或不幸的培養模式,如同基因一樣在家族中世代流淌,無法擺脫,但可以有意識地改變。

作為父母,作為子女,只有對此具備足夠清醒的認知,才能把原生家庭的影響儘可能往正向引導。

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01

牛頓:為了不被拋棄,他把自己交給了科學

愛因斯坦說:“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結合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成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頓。”

然而,我們往往過於看重這位天才的傑出成就,而忽略了他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牛頓的孤獨、不安、憂鬱和緊張,都可以迴歸到他的原生家庭——一個沒有父親,也沒有母愛的童年。

牛頓是遺腹子,父親在他出生前的3個月就去世了。3歲時母親改嫁,迫於繼父的壓力,他被留在了外祖母家,直至11歲繼父過世。

然而,重新回到牛頓身邊的母親既不瞭解兒子,也無意去了解,她看不到牛頓好學與天才的一面,而是強迫他在15歲時退學務農,贍養家庭。

有過被遺棄經歷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在親密關係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牛頓亦是如此。

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他從小性格就極端謹慎、恐懼多疑,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也是離群索居。他幾乎不能和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對僅有的幾個朋友也異常冷淡。

被孤獨感圍繞的牛頓,將自己獻給了唯一不會拋棄他的父親——上帝,他把普通人對情感的需求,轉化為禱告默想和對科學的思索。

牛頓曾說:“與神的偉大創造相比,我只是一個在海邊拾取小石子和貝殼的小孩子。真理浩瀚似海洋,遠非我們所能盡窺。”

他的最高目標是用思想去關照世界,任何主觀的東西都要放在一邊。這源於他內心的恐懼——如何保護自己不被拋棄?最好的方式是斷絕一切連接。

50歲之後的牛頓曾陷入一段特殊的癲狂期,他斷絕同朋友的往來,躲進自己的角落,指責身邊的人陷害,不再與人交談……

我們無從得知這段特殊經歷,是源於牛頓長期的心裡抑鬱,還是後期所從事的神秘鍊金術,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傷害密不可分。

這一次的癲狂之後,牛頓像換了一個人,開始追逐名利,當選國會議員——這似乎也印證了:經歷過早期親子分離的人,往往通過尋找成就去彌補心靈創傷的事實。

他終身未娶,孤獨到老,也許只有這樣,世界才不再有拋棄和拒絕。

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02

喬布斯:創傷被養父母治癒了


沒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無缺的,正面教育從來都不會太晚。


2011年,當“蘋果之父”史蒂夫·喬布斯離世時,全世界都在歌頌他光鮮亮麗的創業史,卻少有人關注他生命中無法忽視的灰色地帶——私生子身份,和由此帶來的心靈創傷。

喬布斯是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的,他的出生就意味著與父母的分離,因為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從知道這個孩子存在的那一刻起,便從人間消失。

母親出於無奈,在生產之後就將他送到了養父母的身邊。對一個弱小的生命而言,與親生母親的分離無疑是最恐怖的事情。

從呱呱墜地起,喬布斯的生命就進入了創傷中。

與所有很早失去與母親的連接的孩子一樣,喬布斯從小就顯示出異乎尋常的叛逆:他覺得殺蟲劑好吃,被送到醫院洗胃;把蛇帶到教室,在老師的椅子下點燃炸藥……

然而,面對一個具有共生性創傷、調皮任性、到處惹麻煩的孩子,保羅夫婦並沒有像大多數收養家庭的父母一樣,在喬布斯給予的壓力下失控喊叫,而是用溫柔來對待他,用包容來接納他。

喬布斯很早就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保羅夫婦沒有在這件事上對他隱瞞,同時也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傳遞這樣的信息:

“你不是沒有人要的孩子,你是我們特別選中的,我們愛你。無論你是什麼樣的,我們都愛你”。

這緩解了喬布斯內心被父母拋棄的恐懼,使他的童年不只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更有來自收養家庭的治癒。

保羅夫婦讓喬布斯感到自己是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是被愛的,這讓他充滿自信,也成為他日後創造力的基礎。

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令人唏噓的是,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喬布斯,第一次當父親時也選擇了“遺棄”自己的親生女兒。

當他從女友那兒得知懷孕的消息時,喬布斯被憤怒和焦慮充斥,像個孩子一樣摔門而去。當女友執意生下這個孩子時,他異常氣憤,直到成為億萬富翁,仍只願意支付每月500美金的贍養費。

面對這個孩子,喬布斯的情緒很複雜——受限於親生父母帶來的創傷,他強迫性地重複著這種傷害,把它加註到女兒麗莎身上。

他害怕重蹈覆轍成為父親的樣子,然而正是這種恐懼,將他往相同的方向推去。

幸運的是,喬布斯遇到了一位好妻子。勞倫用極度的耐心與溫和,讓丈夫感受到愛,相信妻子不會離開他。

她同樣幫助喬布斯認識到,

他對麗莎的抗拒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出於恐懼。

她還幫助喬布斯理解生母的拋棄是迫於無奈,化解了他來自內心的恨意和傷痛。


心靈成長:自小被遺棄的牛頓、喬布斯,成名背後的動機有何不同


03

好的童年是在為一生積蓄能量


無數研究表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

對嬰幼兒發出的信號進行敏銳地察覺並隨即做出回應,已被認為是兒童精神健康的根基。

如果一個孩子在生命早期受到父母的忽視,他在15個月大時就很可能會變得缺乏安全感,表現為大腦左額葉活動減少。

如果兒童在18個月時缺乏安全感,那麼他的腦電波類型在20年後可能仍會保持這種不正常的狀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認為,得不到父母的愛與呵護的兒童,將無法成長為一個相對健全的人。

這是因為,個體的人格是在與母親的逐漸分離以及個體自主性發展中形成的,母親可以在早期充當嬰幼兒的輔助性自我,而如果沒有母親的保護,自我就會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過早出現。

個體能量的提前預支,極有可能導致成年以後能量的不足,而早期親子分離激發的無價值感,也會迫使人們必須藉助外界的物質、權力、地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格障礙都由嬰幼兒時期缺乏關愛造成,虐待已被證實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以及導致人格問題的重大因素,它會開啟絕望而強制的機制,進而導致人們重蹈覆轍。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