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電影《白兔糖》是由日本著名導演薩布執導,改編自同名人氣動漫,講述了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故事。與原動漫頗有爭議的結局相比,我更喜歡電影的立意,告訴了我一個人生哲理:予人一塊糖,其實也甜了自己,每個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一絲缺失,在成長的道路上,當選擇治癒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一次機會,治癒自己。以下將通過影片中兩位主人公的故事線,來解讀:治癒與被治癒。

關於6歲小姨的治癒

1.對死亡的恐懼

影片的伊始展開一場黑色基調,通過葬禮上人們的忙碌和小女孩的安靜形成的鮮明對比,人們匆忙地走著一些形式主義,對於這群人來說,也許僅僅只是一位老人的去世;而對於小女孩來說,卻是心中的唯一的依靠坍塌。她不願相信老人離去,執著著想將老人生前最愛的龍膽花放到老人的手內,嘗試了一次次卻無法打開僵硬的手指,無助下她問身邊人,也問自己:不會再醒來了麼?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這個女孩叫鹿賀凜,世俗眼光下老人的私生女(實則是領養的,被母親拋棄),受世人所摒棄,老人也因此遭受非議。對於6歲的凜來說,過早的感受死亡和非議是不幸的,當她認真思考這件事情時,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與影片中同齡的麗奈相比,少了一份活潑,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笑容,多了一份孤獨,沒有人能理解,願意接納她,她的內心也隨之將與這個世界關閉,如果沒能治癒,她可能永遠也走不出內心世界對死亡的迷茫,還好在即將關上的時候,出現了大吉,他溫柔的話語“來我家嗎?”,宛如一道光,照到了凜的心底。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心理學家認為:死亡意識源於自我意識,死亡就是生物有機體生命的結束,是生命延續從存在到不存在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意味著自我生命體的終結。而面對死亡的恐懼,究其原因是因為生物自我否定,一種情感投射效應,我們對死亡沒有經驗,卻從根本對其恐懼,這種恐懼產生的情緒中有不捨、迷茫、彷徨,其實往往有時我們放不下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段記憶。

2.對死亡的理解

導演通過大吉與凜的兩次對話,再次剖析死亡的話題,對於這個話題,直接將我們帶入到影片裡,引起共鳴,如果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回答這一必然結果的命題。

凜:大吉你也會死掉嗎?

大吉:不會死。

凜:絕對不死嗎?

大吉:遲早還是有一天會死的,但那是遙遠將來的事,

等凜你變成姐姐或者阿姨的時候。

凜:我變成奶奶的話,你就會死掉了嗎?

大吉:好了,別想了, 不要擔心,來,

沒事的,目前還不會死,我很健壯的。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死亡的恐懼讓凜難以接受,更確切的說是不想再失去,她反覆思考這個問題,對於一個乖巧、懂事、冷靜的孩子來說,這個問題是殘忍的。曾經年少的我們總期望快點長大,然而當真正長大時,面對兩鬢斑白的父母,我們又期望時光走慢些,真的失去的時候,悵然期許著,如有時光機器,希望能回到過去,告知叛逆的自己多一份珍惜,多一份陪伴。

餘華說: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人的死亡,只不過自己的時間停止了,但其思想與精神,卻跳出了時間的範疇,繼續傳遞下去,活著的人會有所思念,其精神會繼續傳承下去。正如劇中大吉告訴凜所說:只要你不忘記爺爺的事,爺爺就一直活在你心裡,一直守護你。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善於忘記,難以記起曾經記憶裡那個人,那段甜蜜,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天。

3.對死亡的告別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凜和幸樹在墓地對逝者告別的這一幕,是對死亡的告別,理解死亡過後,就是把那個人的好記在心底,如雨露一般滋潤自己,這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拐點,走出迷茫治癒自己,去擁抱生活,珍惜眼前一切。凜此刻的心裡,也許鄭重的跟爺爺告別,把積攢好久的淚流露出來,也釋放了自己。凜通過死亡認知變化,重新擁抱生活,走出陰霾,被大吉治癒。

每當想起這個場景總是淚目,都會讓我想起已逝的親人,對其中的一些事還會自責,總是自問,要是沒有發生該多好。其實有時候,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很多事情我們也知道如何去做,但我們卻把這種情緒掩藏在心底,我們難以去真正的和死亡告別,放下心中包袱,僅僅是自我埋怨,自責,給自己套上枷鎖,難以割捨,為自己的逃避找理由。

心理學上關於這一心理叫做投射效應,我們總是把自我的感情嫁接別的事上,原諒不了的僅僅是我們自己,也許已故的親人更希望我們能真正放下,將那個人、那段記憶記在心底,將心底的好傳遞下去,擁抱生活,認知死亡,走出心底的恐懼。其實想想,死亡也沒有那麼可怕,既然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事情,何不坦然面對,認真去發現身邊的愛,懂生活,愛自己。

關於27歲外甥的治癒

1.發現愛

影片中27歲的男主大吉,性格單純善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份善意埋在骨子裡,外公因為善良領養了凜,媽媽因為善良辭去工作,做起了全職主婦,這份善意也傳遞到男主的骨子裡,沒有被生活的柴米油鹽所壓倒,面對凜的撫養問題,當眾多人拒絕時,他首次建議母親撫養,最後遭到拒絕後,他卻依然選擇接納,才會說道:來我家麼?一個人承擔起養育這份重任。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其實原生家庭的善意在年幼時就傳遞到每一個人心底,只不過其他人已被世俗規則所掩蓋本心,真正選擇去為善的僅僅是大吉而已,為其提供巨大動力的其實是愛的缺失性,這種愛的缺失,也是年幼的時原生家庭的影響,母親因為妹妹體弱,將更多的關注給了妹妹,這也造成大吉愛的缺失,所以他才去選擇承擔,更多的是在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帶著善意在這條路上尋找愛,尋找一種自我治癒。

現實中的我們在成年後也在尋找,自我年幼時的缺失,那份缺失的愛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一經觸動就能感染自己,能感染自己的也許一句話,也許是一首詩,也許是一個人,在感動後,我們都會成長,都會理解,認識完整的自己。

2.理解愛

和孩子度過的時光,也是屬於自己的時光。單身的大吉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有所迷茫,有所彷徨,對自己當初的選擇也曾懊悔,但過後依然努力去改變,不停的奔跑在公司、家、保育圓三個地方,這是一種責任,既然選擇了接受,就要堅持下去。

日本上幼兒園的時間,不同於國內,早9:30到下午2:00,這也是很多日本婦女在產後做全職媽媽的原因,很少能回到自我的崗位上去。大吉為了能讓凜能上幼兒園,甘願捨棄對自己來說非常前景的主管工作,轉到時間更充裕的裝卸車間工作,此刻他也明白自己從小到大對母親的誤解,也深深理解媽媽所說的話:為了撫養你們我至今為止犧牲了多少。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埃裡希·費洛蒙認為愛是主動給予的行為,它並不是指物質上的付出,而是中一個人把自己生命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給予對方,真正的愛需要同時四個因素CRRK:關愛(care)、責任感(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了解(knowledge)。

大吉關愛凜的成長,知道她怕黑,在室內做了星空頂,尊重凜尿床的隱私,而是學著溝通讓凜理解這件事情,拿自己的幼年尿床時的狀況做對比,瞭解凜和爺爺在一起成長的故事,告訴凜只要她相信,爺爺一直活在心裡,那些點滴的回憶,僅僅屬於自己。

其實這種理解也在治癒大吉自己,他的付出也是在自我救贖,把這種理解灌溉出去,也在和年幼的自己和解,形成一個完整的自己,有責任,有愛心,有動力。人這一生,會遇到好多次感動,但在感動後,能認真的去尋找自己,卻是很難踏出那一步,因為很難理解愛,並與自己和解。

結語

我不知道凜內心的傷痕是否癒合了,但是她確實正治癒著我,

所有人總有一天會長大、戀愛,然後結婚生子,為人父母,

他們的孩子又會成為父母,

這麼一想,無論在哪裡,不都全是爸爸媽媽嗎?

不是都充滿了愛嗎?

影片的最後大吉自我對白是最為經典的話語,是對自我認知的昇華理解。其實治癒與否,全在於自己,在於能否打開心扉正視自己,其實治癒就是一塊與自我和解的糖,給了他人甜了自己。

人終其一生都在修復自己的童年,童年缺失什麼,長大就尋找什麼,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著童年,我們永遠阻止不了悲劇的發生,但我們都有力量去拯救,其實有時你用心感悟,愛就在身邊,充斥著你我,而那最能讓自己甜的白兔糖就在心底。

豆瓣評分7.9《白兔糖》:27歲外甥與6歲小姨的溫情治癒

文 | 那年的七月

圖 | 網絡

感悟 | 花椒劇情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