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电影《白兔糖》是由日本著名导演萨布执导,改编自同名人气动漫,讲述了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故事。与原动漫颇有争议的结局相比,我更喜欢电影的立意,告诉了我一个人生哲理:予人一块糖,其实也甜了自己,每个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一丝缺失,在成长的道路上,当选择治愈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治愈自己。以下将通过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线,来解读:治愈与被治愈。

关于6岁小姨的治愈

1.对死亡的恐惧

影片的伊始展开一场黑色基调,通过葬礼上人们的忙碌和小女孩的安静形成的鲜明对比,人们匆忙地走着一些形式主义,对于这群人来说,也许仅仅只是一位老人的去世;而对于小女孩来说,却是心中的唯一的依靠坍塌。她不愿相信老人离去,执着着想将老人生前最爱的龙胆花放到老人的手内,尝试了一次次却无法打开僵硬的手指,无助下她问身边人,也问自己:不会再醒来了么?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这个女孩叫鹿贺凛,世俗眼光下老人的私生女(实则是领养的,被母亲抛弃),受世人所摒弃,老人也因此遭受非议。对于6岁的凛来说,过早的感受死亡和非议是不幸的,当她认真思考这件事情时,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与影片中同龄的丽奈相比,少了一份活泼,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笑容,多了一份孤独,没有人能理解,愿意接纳她,她的内心也随之将与这个世界关闭,如果没能治愈,她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内心世界对死亡的迷茫,还好在即将关上的时候,出现了大吉,他温柔的话语“来我家吗?”,宛如一道光,照到了凛的心底。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心理学家认为:死亡意识源于自我意识,死亡就是生物有机体生命的结束,是生命延续从存在到不存在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意味着自我生命体的终结。而面对死亡的恐惧,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物自我否定,一种情感投射效应,我们对死亡没有经验,却从根本对其恐惧,这种恐惧产生的情绪中有不舍、迷茫、彷徨,其实往往有时我们放不下的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段记忆。

2.对死亡的理解

导演通过大吉与凛的两次对话,再次剖析死亡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直接将我们带入到影片里,引起共鸣,如果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回答这一必然结果的命题。

凛:大吉你也会死掉吗?

大吉:不会死。

凛:绝对不死吗?

大吉:迟早还是有一天会死的,但那是遥远将来的事,

等凛你变成姐姐或者阿姨的时候。

凛:我变成奶奶的话,你就会死掉了吗?

大吉:好了,别想了, 不要担心,来,

没事的,目前还不会死,我很健壮的。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死亡的恐惧让凛难以接受,更确切的说是不想再失去,她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乖巧、懂事、冷静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是残忍的。曾经年少的我们总期望快点长大,然而当真正长大时,面对两鬓斑白的父母,我们又期望时光走慢些,真的失去的时候,怅然期许着,如有时光机器,希望能回到过去,告知叛逆的自己多一份珍惜,多一份陪伴。

余华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人的死亡,只不过自己的时间停止了,但其思想与精神,却跳出了时间的范畴,继续传递下去,活着的人会有所思念,其精神会继续传承下去。正如剧中大吉告诉凛所说:只要你不忘记爷爷的事,爷爷就一直活在你心里,一直守护你。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善于忘记,难以记起曾经记忆里那个人,那段甜蜜,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3.对死亡的告别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凛和幸树在墓地对逝者告别的这一幕,是对死亡的告别,理解死亡过后,就是把那个人的好记在心底,如雨露一般滋润自己,这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拐点,走出迷茫治愈自己,去拥抱生活,珍惜眼前一切。凛此刻的心里,也许郑重的跟爷爷告别,把积攒好久的泪流露出来,也释放了自己。凛通过死亡认知变化,重新拥抱生活,走出阴霾,被大吉治愈。

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总是泪目,都会让我想起已逝的亲人,对其中的一些事还会自责,总是自问,要是没有发生该多好。其实有时候,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很多事情我们也知道如何去做,但我们却把这种情绪掩藏在心底,我们难以去真正的和死亡告别,放下心中包袱,仅仅是自我埋怨,自责,给自己套上枷锁,难以割舍,为自己的逃避找理由。

心理学上关于这一心理叫做投射效应,我们总是把自我的感情嫁接别的事上,原谅不了的仅仅是我们自己,也许已故的亲人更希望我们能真正放下,将那个人、那段记忆记在心底,将心底的好传递下去,拥抱生活,认知死亡,走出心底的恐惧。其实想想,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既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情,何不坦然面对,认真去发现身边的爱,懂生活,爱自己。

关于27岁外甥的治愈

1.发现爱

影片中27岁的男主大吉,性格单纯善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份善意埋在骨子里,外公因为善良领养了凛,妈妈因为善良辞去工作,做起了全职主妇,这份善意也传递到男主的骨子里,没有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所压倒,面对凛的抚养问题,当众多人拒绝时,他首次建议母亲抚养,最后遭到拒绝后,他却依然选择接纳,才会说道:来我家么?一个人承担起养育这份重任。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其实原生家庭的善意在年幼时就传递到每一个人心底,只不过其他人已被世俗规则所掩盖本心,真正选择去为善的仅仅是大吉而已,为其提供巨大动力的其实是爱的缺失性,这种爱的缺失,也是年幼的时原生家庭的影响,母亲因为妹妹体弱,将更多的关注给了妹妹,这也造成大吉爱的缺失,所以他才去选择承担,更多的是在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带着善意在这条路上寻找爱,寻找一种自我治愈。

现实中的我们在成年后也在寻找,自我年幼时的缺失,那份缺失的爱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经触动就能感染自己,能感染自己的也许一句话,也许是一首诗,也许是一个人,在感动后,我们都会成长,都会理解,认识完整的自己。

2.理解爱

和孩子度过的时光,也是属于自己的时光。单身的大吉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有所迷茫,有所彷徨,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曾懊悔,但过后依然努力去改变,不停的奔跑在公司、家、保育圆三个地方,这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了接受,就要坚持下去。

日本上幼儿园的时间,不同于国内,早9:30到下午2:00,这也是很多日本妇女在产后做全职妈妈的原因,很少能回到自我的岗位上去。大吉为了能让凛能上幼儿园,甘愿舍弃对自己来说非常前景的主管工作,转到时间更充裕的装卸车间工作,此刻他也明白自己从小到大对母亲的误解,也深深理解妈妈所说的话:为了抚养你们我至今为止牺牲了多少。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埃里希·费洛蒙认为爱是主动给予的行为,它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付出,而是中一个人把自己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给予对方,真正的爱需要同时四个因素CRRK:关爱(care)、责任感(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了解(knowledge)。

大吉关爱凛的成长,知道她怕黑,在室内做了星空顶,尊重凛尿床的隐私,而是学着沟通让凛理解这件事情,拿自己的幼年尿床时的状况做对比,了解凛和爷爷在一起成长的故事,告诉凛只要她相信,爷爷一直活在心里,那些点滴的回忆,仅仅属于自己。

其实这种理解也在治愈大吉自己,他的付出也是在自我救赎,把这种理解灌溉出去,也在和年幼的自己和解,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有责任,有爱心,有动力。人这一生,会遇到好多次感动,但在感动后,能认真的去寻找自己,却是很难踏出那一步,因为很难理解爱,并与自己和解。

结语

我不知道凛内心的伤痕是否愈合了,但是她确实正治愈着我,

所有人总有一天会长大、恋爱,然后结婚生子,为人父母,

他们的孩子又会成为父母,

这么一想,无论在哪里,不都全是爸爸妈妈吗?

不是都充满了爱吗?

影片的最后大吉自我对白是最为经典的话语,是对自我认知的升华理解。其实治愈与否,全在于自己,在于能否打开心扉正视自己,其实治愈就是一块与自我和解的糖,给了他人甜了自己。

人终其一生都在修复自己的童年,童年缺失什么,长大就寻找什么,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着童年,我们永远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但我们都有力量去拯救,其实有时你用心感悟,爱就在身边,充斥着你我,而那最能让自己甜的白兔糖就在心底。

豆瓣评分7.9《白兔糖》:27岁外甥与6岁小姨的温情治愈

文 | 那年的七月

图 | 网络

感悟 | 花椒剧情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