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賣炭翁》中的老人,最後有怎樣的結局?十人九不知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大雪天深夜,老頭賣炭的場景被白居易老師不小心看到了,他心頭瀰漫著一股悲天憫人的情愫,以及救萬民於水火的衝動。

相信很多人讀了後,都會情不自禁地為老人的命運感到悲嘆,同時對他及其一家的未來表示深深地憂慮,飢寒交迫的老人能否回到家中,一家人又能不能熬過寒冬呢?這些作者都沒有交代,但是筆者從唐朝的史料中,發現了賣炭老人可能的結局。

古文《賣炭翁》中的老人,最後有怎樣的結局?十人九不知

首先,就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與"千餘斤"炭之間的價值差距究竟有多大。不瞭解此就不無法瞭解賣炭翁被掠奪之慘重。當時絹織物一匹(四丈)的價格是八百文,米一斗的價格是一千五百文。如果是半匹紅紗和一丈綾絹的,概算不過六百文,只有四升米的價格。古時以120斤為一石,一石十鬥,一斗十升,四升米也就是五斤米不到。那麼,唐代一斤米有多少呢?唐代並沒有砝碼留存至今,但通過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及對《唐六典》的研究,發現唐代一斤約為660克,比今天我們市斤略重。但即便如此,這點東西換不回10斤大米。燒炭是一件重體力活,老人一人絕對幹不了。這千餘斤炭一定是他一家人辛苦多日的成果,而他燒炭也就是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結果只換回這點東西,即使是煮成稀粥也支撐不了多久,而且還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天。相信當時人讀了後,都會情不自禁地為老人的命運感到悲嘆,同時對他及其一家的未來表示深深地憂慮。


古文《賣炭翁》中的老人,最後有怎樣的結局?十人九不知

根據史料記載,賣炭翁事件發生時,白居易正好在朝中擔任左拾遺,這個官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長,主要負責向皇帝進諫朝廷中發生的不法之事。白居易在擔任左拾遺期間,為了報答唐憲宗的知遇之恩,到處查訪各種朝廷弊政和不法行為,頻繁向皇帝上書進諫,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古文《賣炭翁》中的老人,最後有怎樣的結局?十人九不知


一心想要建立功勳的白居易,見到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呢?他一定會藉此事向皇帝上書,痛陳"宮市"制度的弊端。即便皇帝不批准更改"宮市"制度,也肯定會像對賣柴農民一樣,補償賣炭翁的損失。

所以我們可以猜想,在白居易的介入下,賣炭翁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但這只是當時的一個特例,更多的底層和弱勢群體仍然在遭受封建統治者的壓榨和剝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