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少年一方面与父母不断产生新的代沟,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行为来逐渐缩小代与代之间的代沟,从而形成"数字反哺"机制。长辈对于互联网的需求是"数字反哺"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数字反哺"的过程则伴随着青少年的参与行为。"数字反哺"所带来的行动结果对于代际互动、家庭关系以及中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体验有着深刻与长远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年轻人往往在信息获取和技术应用上占据优势,而长辈们则在互联网使用中处于劣势,由此引发了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之间代沟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即数字代沟问题。有研究显示,父辈和子辈在新媒体采纳和使用方面存在显著的数字代沟。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学界对这一社会事实的认识分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数字代沟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疏离、淡化,甚至带来了更大的代际隔阂;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为普遍,认为代与代之间在网络媒介使用上的差异增加了家庭成员的交往互动与情感支持,有利于构造更加亲密、和谐与平等的家庭关系,并且有利于促进"反哺式"代际关系的发展。有关数字代沟以及由此带来的"数字反哺"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网络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尽管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对此展开实证调查和研究,但是学界对于数字反哺的具体机制研究依然存在一定欠缺,以及对于家庭关系的影响为何尚不清晰。本文尝试弥补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以短视频的代际使用为切入点,主要探究数字反哺机制具体建立的过程,关注95后青少年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通过深度访谈法研究95后青少年帮助长辈使用短视频的原因,具体的行动参与过程,以及机制形成的最终结果,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1. 从文化反哺到数字反哺

米德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即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即晚辈和长辈学习同时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即长辈向晚辈学习。"前喻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父辈的过去就是后辈的未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是老一辈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他们的责任。但是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年长者的智慧遭遇了困境,他们不再是后辈们信赖和学习的标杆,在引导子女的问题上也时常捉襟见肘。"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米德在书中如是总结道。技术快速更替形成的信息沟、社会结构扁平化为年轻人赋权、年轻人中"并喻文化"的盛行是信息时代后喻文化的形成机制。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社会学将这种知识文化由年轻一代传递给长辈的过程称为"反向社会化"。国内学者周晓虹最早用"文化反哺"这一概念更为生动地概括该现象,并把它定义为"它是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周晓虹认为,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不仅文化传承的内容有变化,而且传承的方向和形式也发生转变。亲子两代对于变迁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快慢不同,因而在亲代丧失教化的绝对权力的同时,子代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而两代人之所以在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差异,是由于父辈在面对变迁时经常受到传统和经验的约束,而子辈则具备更高的吸收能力,对新事物更为敏感。美国学者普伦斯基甚至将年轻人称为"数字土著",将成年人称为"数字化移民"来表现两代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获取上的巨大代际鸿沟。

这种数字代沟因而也成为文化反哺的重要社会动因。更进一步来说,电子产品之所以会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因为它们兼具去中心化的特点,有利于建构平等和双向的沟通及人际关系。青少年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反哺"的领域是全方面的,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消费意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上,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父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的反向社会化是社会变迁的开始,变迁形成的文化断裂反过来又极大地造就了青年的反哺能力。

随着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呈指数级增长,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嵌入的程度越来越深,文化反哺现象因而表现得更为明显,借助于一些学者提出的概念,我们将文化反哺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使用上的体现归纳为"数字反哺"。年轻人在网络时代不仅是技术变革的主要力量,走在技术应用的前列,而且在网络世界中更为活跃,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孩子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父母有问题向子女请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学者进一步针对影响数字代沟和反哺现象的因素进行探究,发现亲子双方在手机的接入上并无太大差异,在使用上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并受到亲子双方年龄、性别、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孩子学校属性等因素的影响,但由此引发的反哺现象却是普遍的,不受亲子双方个人属性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的影响。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2. 网络时代的家庭关系研究

互联网和现代科技革命对家庭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冲击,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际交往、习惯养成和文化传承等传统的家庭功能领域,改变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助方式,这在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同时,也使家庭面临极大的脆弱性。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之一也必然被重构,如情境变动所导致的角色、行为及社会化的改变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平等化倾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目前关于网络时代的家庭关系研究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电子媒介的使用对家庭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如孩子们在网络中追求独立与自由,不希望受到父母过多的管束,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与父母关系疏远。网络造成家庭娱乐的内向化,造成家庭关系的疏远,并且这种内向化造成的家庭与公共领域相脱离,要为家庭单位与社区、邻里关系的疏远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代家庭的网络化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主决定权、丰富的交流机会和更为灵活的"在一起"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媒介,夫妻之间保持着联络,当与子不在一起时,也保持着联系,许多父母也会与孩子一起上网,分享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家庭关系。

也有学者从时空延伸的视角讨论网络媒介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手机使家庭代际传播实现了"缺场的在场",延伸并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手机延伸了父母的控制,使他们即使"身体缺场",也能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微管理";对于父母的这种"远程照料",孩子们十分矛盾。此外,手机还使"近在咫尺"的亲子之间面临着"在场的缺场""交流的无奈"等尴尬图景,引发亲子关系的不和谐。此外,张放通过对微信春节红包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春节红包流动路径在结构上构成了不同于传统春节红包的"去顶金字塔"结构,并呈现出使家庭关系扁平化的趋势,触动以纵轴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关系、消融家庭与社交的边界及解构家庭节庆的神圣空间。

那么,数字反哺过程中家庭关系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呢?周晓虹通过访谈发现,孩子的话语权力突出地表现在对新器物的使用和对新潮流的掌握上,父母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孩子的指点,而子代对亲代的"反哺"并不会影响亲子间的情感,但它确实改变了原有的家庭关系模式,尽管父母在家中的地位和尊严并没有受到影响,但它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和决策权,父母经常会遇到来自子女的各种反叛和挑战。这种在现代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代际倾斜"现象,即年轻一代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及流动人口增多、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化变迁有关,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亲子间的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形成平等的代际关系。而市场化也削弱了父辈对家庭及子女的主导,人力资本回报的上升使得子代经济地位迅速提高,加速了家庭经济权力从父辈向子辈的转移。

有实证研究表明,文化反哺程度越高的家庭,父辈与子辈的关系越和谐,子女因而在父母眼中的地位也越高,数字代沟因而有利于缓和亲子冲突、改革家庭关系。而由数字代沟衍生的数字反哺不但能促进亲子间沟通和家庭和谐,而且是亲子关系的投射,亲密有间型、紧密型和疏离型在数字反哺上有不同的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关于数字反哺的动因和对社会及家庭的影响都已明确,但是却鲜有针对数字反哺建立的具体机制进行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如今父辈在互联网使用中的广度和深度均进一步提高,反哺的机制或许会存在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对家庭代际关系影响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均会使用短视频(抖音)的95后及其父母为主要的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主要围绕青少年为何教父母使用短视频、青少年如何教父母使用短视频并引导他们、青少年教会父母使用短视频后有何种体验、短视频的使用对其父母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展开,从而探讨数字反哺何以可能。

访谈对象共有8人,他们的基本信息如下: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四、"数字反哺"的形成机制分析

1."数字反哺"机制出现的原因:长辈的需求

由于成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中,代与代之间一直存在着代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一种新的代沟,被称为"数字代沟"。"数字代沟"一方面使得青少年与父母疏远、隔离,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的父母逐渐熟悉网络世界及其文化,青少年与父母逐渐跨越代沟、相互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数字代沟"有着被消解的可能。以短视频使用为例,青少年的父母在学习短视频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与交往,促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青少年的父母也能够通过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社会化,缩小与子女的代沟。互联网的到来也对传统的家庭关系造成冲击。传统的家庭关系以父母为权威导向,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父母的权威逐渐被消解,子女在家庭中逐渐有了话语权,以及新知识与流行文化的权威,并且家庭地位得到提升。这些都为数字反哺机制出现提供了可能。

青少年教其父母使用短视频这一行动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青少年的父母有这方面的需求,而非青少年的主动行为。"抖音上有好多搞笑的、可以学习知识的、比较广泛的内容,他们中老年人还都挺喜欢的—那么时尚并且和年轻人靠拢。我平时总看一个网页上的新闻,上面每天都推送火山和抖音之类的小视频,看着挺有趣的,感觉挺喜欢的,但是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看看,后来是看到一个父子一起拍的搞笑视频才想使用抖音,也拍一个,想和女儿留一个这样的纪念,感觉挺有趣的,还能拿出来给别人看,显摆一下。"(访谈对象阳光)

"对,他之前就只是看短视频,我也不需要教他啥。后来他看到了抖音这个父子合作的视频,非要和我一起合作,拍一个一样的。他是出于这个目的才开始使用抖音的。我们那天最后呈现出的完整视频其实才10秒,然后在抖音上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但是我们练了半个多小时,真的费了好大劲。其实这是他第一次使用抖音,也是我教他的,后来他自己都会了,我发现他比我们年轻人其实更加厉害。"(访谈对象小雨)

对于青少年来讲,让父母甚至祖辈能够学习和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责任。青少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满足长辈的需求,为家人做些事情。互联网与流行文化让青少年在家庭中拥有获得权威的机会,他们希望能够把握此机会去寻求更加平等的家庭关系。

"从小到大都是我爸妈教我这个教我那个,现在我也可以教他们一些知识,传递一些流行文化,我们的关系更加平等化,感觉其实父母也不再是那么权威,我也可以成为家庭的权威。除了说使用短视频,就比如我也经常上网帮我妈买猫粮、帮我爸把照片上传到QQ空间。通过这些事情,我感觉父母也是被时代落下的人,而我恰好是那个可以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人,我很自豪。"(访谈对象小泉)

由此可见,短视频的出现与使用不仅迎合了父母对于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以及弥补与子女代沟的需求,也满足了青少年能够与父母增加多方面互动的需求以及平等关系的追求。而青少年父母对于短视频的需求有着广泛的内容,不仅希望能够从短视频中获得乐趣与知识,也希望自身更加时尚、与子女靠近,从而缩小与子女的数字代沟。

数字反哺机制研究 — 以 95 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

2."数字反哺"机制形成的过程:授之以渔

青少年对于父母的数字反哺在双方的互动下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帮助父母进一步接触与学习新的事物与文化,而父母也通过这一反哺过程实现再社会化。

青少年对于家长的数字反哺过程经历从父母只看不使用视频到子女帮助父母使用视频再到父母可以自己使用视频。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教会父母如何使用视频这一行动,而不是只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使用视频。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教长辈使用短视频既需要耐心、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以让长辈明白具体的操作过程。即使青少年之前没有接触过短视频等,但是为了能够满足长辈的需求,也会先自己学习、研究如何使用短视频,然后再教长辈使用。长辈最初的行为只是观看短视频,当他们一旦对短视频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尝试自己制作或者让青少年帮忙制作短视频,从而满足兴趣、流行文化、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等方面的需要。

"2018年的1月,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我开始教我爷使用抖音。他是在网上看到别人的一个关于倒放的视频,问我能不能做。我就临时学了下怎么用抖音,然后给他当导演,看怎么做这个流程。他就是想弄个'福字'倒放的视频,我们就用零碎的东西先把字摆出来,原来用的是花生,然后觉得太大,最后用红豆摆成了福字。然后我用抖音弄到定格,我制作,他是主角,摆福字的动作他来完成,最后呈现的效果他非常满意。那个时候不是很流行抖音,然后我们发到了朋友圈,收到了很多点赞。之后点击量就上来了,询问的人也很多。后来,我爷一想弄视频,我就帮他制作。他现在年纪大,接受能力慢,所以得慢慢教他怎么用,现在只能帮他录。"(访谈对象春春)

对于家中的长辈来讲,他们录过视频并且得到网友或周围亲朋好友的关注与认可,在情感上得到较大满足的同时,很有可能想要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视频,并且在子女的帮助下更进一步。"好多人看了我孙女帮我录的这个视频,他们觉得很神奇,尤其是一帮老外一直问这是啥,怎么回事,太有趣了。我儿子是教授,他也转发了,但是他的同事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问红豆里是不是有磁铁,让红豆能跑来跑去。还有很多人发了红包。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老于很潮,我也有点玩上瘾了,经常整这些,因为我和孙女住得近,她经常来看我,每次来都帮我弄视频。但是我更想自己会用,等我自己学会了就能自己玩。"(访谈对象老于)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中老年群体本身就具备对于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可以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并且对于互联网及其产品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如何使用短视频,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可能依旧需要青少年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青少年在长辈学习短视频使用的过程中发挥的只是"辅助"、"配角"的作用。"我一开始没有感兴趣,就只是下载和注册了抖音,偶尔看一些小视频。后来看很多朋友都发视频,看好多人在玩,觉得很新潮,又看了很多有意思的视频之后,开始自己学着录视频,有不明白的就问儿子。从看到学到录,是有个过程。"(访谈对象锐)

尽管青少年的"辅助""配角"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并不突出,但是他们也会一直关注父母在这方面的努力与进步,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努力帮助父母解决问题。"我记得我妈第一次真正会使用抖音。我印象很深刻,那天她和我爸去广场上看跳舞,后来我爸就跟着跳,我妈觉得我爸跳舞挺难得的,就用抖音给录下来了,又微信分享给我,又发朋友圈的。那次是自己录、自己学会玩抖音的,这是我妈实际意义上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抖音视频。他们会经常看这些视频,刚才还看呢,还经常特意和特别乐意给别人看。我更希望他们需要我,如果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帮助爸妈,我也挺开心的,而且通过这个事我发现其实中老年人完全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时尚,和我们年轻人一样。"(访谈对象小豪)

3."数字反哺"机制带来的结果:新的家庭关系

与日常生活体验青少年对于父母的数字反哺这一行为带来了诸多影响与结果。首先,青少年对自己教会父母使用短视频的这一行动表示肯定,并且认为这一行为为父母的生活带来诸多益处,如既满足了父母的情感需要,也进一步加强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平等的关系。"我觉得我教他们使用抖音是对的,抖音真的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平时有个乐趣。因为对中老年来说,他们的主要生活还不是网络,和我们年轻人不一样。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人关注他们。但他们发出视频之后,他们就能够得到关注,与网友互动,很开心,就算没有互动,单是自己看也开心。"(访谈对象小豪)

"我平时也不怎么在家,感觉偶尔回家教教他们使用手机,让我觉得有成就感,也可以为父母做点什么。还能陪父母拍个抖音,而且他们总拿出来看,还和同事炫耀,也能让我更加理解父母平时孩子不在身边的那种孤单吧。"(访谈对象小泉)

其次,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当父母已经开始学会并使用短视频,并且用短视频记录一切与家庭有关、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的时候,青少年在情感上也得到较好的满足。他们能够参与到父母的世界,更加理解父母;也能够对家庭乃至大家庭更有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交往。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5后更加能够感受到互联网与手机的使用对家庭及日常生活的影响。视频使用逐渐成为记录家庭美好时光、保存家庭记忆的重要方式。"从我妈录的全家人吃烧烤的这个视频中,我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原来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录很多关于家人的场景。原来只有照相,但是在相册里有时候也懒得去拿去翻看。现在有这些视频,随时记录我们的家庭生活,上网也能随时看,互相想念的时候或者觉得孤单无聊的时候,看一看这些视频,回忆和家人的时光,其实对于我们忙碌的年轻的小辈来说还是很暖心的。"(访谈对象小豪)

最后,对于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学会短视频使用之后,他们切实感受到互联网及其产品的巨大力量,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有诸多影响,为他们带来很多新的生活体验。在家庭方面,青少年的父母有着将一切互联网产品利用起来为家庭服务的能力,短视频更是成为他们记录家庭生活场景、保存家庭时光的工具。"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们全家人去吃烤肉,我感觉一家子十多个人能聚在一起是一件特别幸福、特别高兴的事。我那天可兴奋了,就用抖音把我们全家吃饭的一些场景拍下来上传到网上了。我录视频不是为了搏家里人的关注,就是一家子高兴留个纪念而已。多少年以后回头看,觉得挺有意思的。其实就是想以后自己家人欣赏,觉得有家庭凝聚力。"(访谈对象锐)

短视频也发挥着一些调解家庭关系、家庭矛盾的作用,既满足家庭成员的自尊心的需要,也促进家庭关系更加和谐。"我在学校工作,看学校年轻的老师和一些小朋友都用什么短视频。然后我就也下载了一个抖音,女儿教会了我怎么玩。后来我发现短视频挺有意思的,我就看上面的视频,很搞笑。它能够缓解我心情,我也不和媳妇抢电视、电脑了,以前总因为这个吵架。我这个抖音有趣多了,还挺新潮的。而且我媳妇比我时尚,她会淘宝、玩网络游戏之类的。之前我也总是觉得挺自卑,现在我感觉我可以慢慢接触很多新潮的东西了,也能和媳妇一起做这些事情。"(访谈对象飞翔)

此外,短视频的使用,也使青少年的父母更有成就感,获得个人价值。他们认为,新技能以及新知识的掌握与展示,使他们在同辈群体中更加有信心与尊严。"我也可以有我自己的生活,抖音让我很有成就感,我成了小学班级的骨干。7月份吧,我去参加同学会,是我们小学30周年同学会。我们这个年龄一般都不会用抖音,然后我说同学会30年了,我给他们录一段抖音他们可惊讶了,他们觉得可神奇了,我就在同学群里一跃成了核心,搞得气氛还挺活跃的,他们还特别愿意配合,一直录录录,说老于,你特别时尚啊,正能量,和年轻人一样,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佩服你啊,这我们现在还整不明白。我其实就是在同龄人中找到了前卫感,比他们超前一些。"(访谈对象锐)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数字反哺"行为对于家庭与个体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对于家庭来说,短视频的学习以及使会用促进家庭关系更加紧密、和谐与稳定,增加家庭的凝聚力,也有利于缩短代与代之间的数字代沟,在逐渐消解父母权威的同时促进更加平等的家庭关系。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体验不尽相同。比如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使用短视频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如提升他们在同辈群体中的自信与自豪感。

五、总结与反思

95后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深受互联网及其流行文化的影响。相反,95后的父辈乃至祖辈对于互联网的接触有限,他们虽接触并会使用网络,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懂得年轻人的时尚与流行文化。本文以"短视频使用"为例,具体阐述"数字反哺"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数字反哺"行为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家中长辈的需要,如青少年父母对于流行文化的好奇与渴望,想要拉近与子女之间的距离,缩短"数字代沟"。青少年的"数字反哺"行为存在一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而子女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家庭地位,能够为父母做些事情,并且消解了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促进更加平等的家庭关系。而青少年的"数字反哺"行为带来的诸多影响中,除了加强代际互动与情感交流,促进更加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中老年群体所获得的个人价值更加值得注意。中老年群体由于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同辈群体中找到自信与成就感,被赋予"时尚"与"新潮"的标签。此外,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他们都希望通过短视频来保存家庭与生活的记忆与时光,体现出他们对于家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凝聚力。青少年的"数字反哺"行为在与父母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生成并且是一种连续性的行为。随着新的互联网产品诞生、新的手机功能的出现以及新的文化知识的流行,青少年的"数字反哺"行为会不断出现并延续下去,并且带来新的行动结果与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