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小學時期是孩子心智成長的重要階段,而逆反心理是當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理,它不僅影響了小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也給教師、家長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此,認真研究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尋找積極的矯正方法,不僅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而且對學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一、認識學生的逆反心理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不合作,甚至惡作劇般地"唱對臺戲"、"反控制"、"頂牛"等現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經常會這樣說:"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話了。""這孩子我說東他偏要說西。"其實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往往會產生與長輩對抗的心理,這些學生心裡有什麼話都不願與父母、教師說,對於老師的批評和勸導也聽不進去,甚至產生厭惡情緒,這其實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現。逆反心理是指個體針對他人提出的對自己的要求、願望,採取一種負向的、與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態度和行動的心理。

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綜合已有研究,逆反心理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主逆反

如果教師和家長對學生過分進行控制,使學生感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威脅,他們就有可能拒絕本來願意做的事,甚至故意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比如本來作業已完成,但父母為了不讓兒童出去玩就又佈置了大量的課餘作業讓其感覺失去自由,這樣兒童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甚至故意不做完作業。

2.超限逆反

指當客觀要求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所引起的逆反心理,即表現出與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比如家長和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客觀水平而一味的過高要求他們,學生就會破罐子破摔,反其道而行之。

3.情境逆反

指當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求不相符合時,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即心不在焉或根本聽不進去,或做其他事情,以示不滿。比如下課了,但老師還在津津有味的講課,學生就會心不在焉,或做其他的事情以表不滿。

4.信度逆反

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傳遞者的人格或所傳遞內容虛假產生懷疑與不信任。比如老師經常對學生言而無信,那麼學生就會對老師不再信任;或是父母的言行不一也會引起兒童的懷疑和不信任。

5.禁果逆反

小學生的好奇心極強,往往成年人鄭重宣佈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越想接觸,於是便出現"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比如父母越不讓兒童上網玩遊戲,他們越想偷偷去網吧玩。

6.歸因逆反

即他人的說教、做法錯誤或動機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學生了解教師行為的動機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圖時就會產生心理對抗,這就是歸因逆反。

7.平衡逆反

當教師與學生之間情緒比較對立時,即使教師所持的立場、觀點與學生一致,學生也可能產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現出相反的態度,以顯示自己與教師的不合拍,從而維持心理平衡。

8.人格型逆反

個別學生由於性格異常、心理疾病或品行不端而產生的逆反心理。比如有的小學生由於患有某種缺陷,內心極度自卑,在行為上與老師、同學格格不入,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心理和生理的發展不平衡

小學生處於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身心發展,個性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甚至家長和教師明令禁止的事情,他們也故意不聽而犯錯誤。從心理上看,他們求知慾高、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富於幻想、喜歡參與,於是,他們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他們會掙脫師長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儘管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即兒童在心理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歷和經臉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看問題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對教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教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信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2.家庭不良環境的影響

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的不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品質和個性。家庭的溫暖和理解,使子女產生溫暖、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學習習慣;懲罰、否認、拒絕和干涉則使差等生有逆反與自卑感,對學習厭惡、牴觸和缺乏信心。

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自身的實際水平和所能耐受的程度,孩子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這時便會自暴自棄,對抗父母。有時父母為了使孩子屈服和順從自己甚至使用暴力,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抑制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對家長的要求和限制反感,通過各種方式反抗和逃避,產生逆反心理。另外,父母之間的長期分歧與衝突也會使孩子的內心產生焦慮、多疑、心神不寧,這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3.教師的教育方法失當

教師教育方法失當也是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因素,教學方法不合理,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滿堂灌、一刀切,往往導致基礎差的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使學生降低或喪失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有些老師不能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使學生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家長和教師總是從自己的設想出發,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制定詳盡的計劃,使孩子處於被動屈從的地位,沒有自主的活動空間,並使之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有的家長和老師過分注重分數,對學生一時的失誤揪著不放,不能客觀評價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因而使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和負面情緒,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4.同伴群體的相互影響

同伴群體是指年齡相近的個體自發形成的關係親密、交往密切的群體。在年齡相近的人群中,由於興趣、愛好的相近,彼此間是容易互相認同、互相影響的。同伴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教育目的大體一致,對學生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合乎要求的。而同伴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學生中有出風頭、唱反調等逆反心理的同學會使一些本來正常的兒童受到影響而進行模仿,而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之間彼此相互感染,致使進取目標受挫。

三、逆反心理消除的策略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對學生逆反心理的糾正,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作為父母和教師我們要多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時要採取靈活多變的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儘量減少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

因勢利導“逆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

1.巧用"愛心"效應

教師平日要與學生多接觸、談心、輔導,學習上、生活上多關心、多鼓勵、多表揚,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參加集體活動。教師對學生的感情集中到一點,就是愛心。它是教師高尚情感的結晶,體現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想一想,更深刻地瞭解學生的需要。教師只有與學生同樂、同憂、同悲、同喜,學生才會感到教師是"自己人",才樂意與其親近、聽其教導,這樣教育效果就會倍增。另外,教師還要不斷修煉自身素養,使自己成為一個品格高尚、尊重學生、治學嚴謹、精通專業、教學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師,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減少師生間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師生情感。

2.巧用"期待"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證實了教師真摯、熱情的期待可以成為信息的媒介傳遞給學生潛在的力量,調動起他們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語,對一個心靈純潔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期待"是師生雙向體驗的反應,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或教學藝術,更反映了老師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心理要強,應用期待藝術要高,這樣,就會使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認識、奮發向上的主動性增強。隨著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強,教師的期待心理將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逐步沿著教師期待的目標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3.巧用"暗示"效應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的意圖,就越能消除他們學習過程的逆反心理。"在應用時,教師對學生要堅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多幫助,少埋怨。"暗示"是指權威者通過語言、行為、環境對人的心理上的影響過程。教師要善於通過語言進行暗示,可以有步驟地向學生提供有關新知識,啟發學生思考,設置懸念,展現情景,激發情感,通過表情進行暗示。可以對學生行為用微笑、讚許、微

怒、沉默、欣賞等神態動作補充和加強言語情感,這既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還能照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於通過環境進行暗示,把教育教學內容寓於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和各類環境佈置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賞心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在教育中,教師占主導地位,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和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

4.巧用"班集體"效應

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因此,教師要努力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揮集體規範和正確輿論的教育作用,培養健康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要求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平等互助;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使學生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同時也要重視集體對每個學生的要求、評價和信任。通過發揮集體對每個學生的教育和激勵作用,形成積極和諧的氛圍,有利於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的形成。

5.巧用"家校合力"效應

由於大部分小學生的家長對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知識缺乏瞭解,不知道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更不能有效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有利時機及時與家長溝通,對家長進行培訓,讓他們瞭解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瞭解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同時讓家長認識到小學生處於自我意識萌發的階段,情緒反覆、行為多變、好奇心強等,對此要做好心理準備,學會尊重和理解他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堅決摒棄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或過於粗暴。

6.巧用"自身免疫"效應

幫助學生認清逆反心理的危害,養成健康向上的學習心理,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是防止逆反心理的有效辦法,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學生的耐挫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會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學會辨別是非、美醜、真偽、善惡,懂得堅持正確意見,抵制不良影響;教會學生在遇到煩惱、苦悶時,坦誠地與老師或同學交流求得理解與幫助,遇到表揚或批評時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誘惑學會自控,努力使自己保持開朗和愉快的心境。

綜上所述,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它是兒童知識經驗增長、個性和獨立性發展的必然表現,每個兒童都可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表現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雖然是一種不良心理,但是老師和家長們只要用心發現其產生的原因,再用"心"去加以幫助、引導,我相信"迷路"的學生一定會走出心靈的誤區,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