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一六六一至一六六八年間的中荷戰爭,是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此一地位直到兩百年後,才被鴉片戰爭所取代。

當然,歐洲在鴉片戰爭當中使用的是威力強大的工業化輪船,結果清帝國以慘敗收場。而中荷戰爭採用的武器,則是當時最先進的大砲、武器與船隻,結果中國戰勝。歷史修正主義者與反歷史修正主義者都明確提及這場戰役,但兩者從中得出的結論並不相同。

荷蘭的優勢並不在武器裝備

只要對國姓爺的火炮及其使用方式加以分析,就不免令人「訝異於他麾下軍隊的現代化程度」。荷蘭的優勢其實在於這兩者:文藝復興堡壘與舷側砲戰艦。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文藝復興堡壘是軍事革命模型的核心要素,而荷蘭人在臺灣建造的這麼一座要塞,就阻礙了國姓爺的攻擊(圖二)。國姓爺打過的圍城戰雖然不下數十次,也攻陷過更大的堡壘與更厚實的城牆,但卻無法自行找出方法破解荷蘭堡壘的交叉火力。

直到他獲得荷方一名叛降人士的協助——就是我先前提到的那個言行粗鄙的日耳曼酒鬼,才終於得以克服荷軍的防守。

有關荷蘭船隻,則稍微複雜些

在此只需簡單說明一點,即荷蘭的船艦正如軍事革命模型預測的一樣,在深水作戰中能夠輕易擊敗中國戰艦。這點可明確見於中國的史料。而且,中國與荷蘭對於海戰的描寫,都顯示中國的戰艦指揮官必須採用奇招,才能克服荷蘭海軍的優越性。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除此之外,荷蘭的船隻似乎還有另一項優勢:逆風而行的能力遠遠超越中國船隻。這是支持歐洲航海能力優越性的一項古老論點,有些人也很可能會提出異議。不過,我們後續將會看到,荷蘭人逆風航行的能力差點扭轉了戰局,在戰爭中的一個關鍵時刻令國姓爺訝異不已,也導致他的將領陷入一片慌亂。

歐洲社會的發展確實比較快。也許歐、亞兩洲不是在1800年突然出現大分流,而是從十六世紀開始出現速度逐步加快的小分流。在許多領域當中,這種小分流可能難以察覺或是根本不存在。不過,隨著數十年悠悠而過,分流的速度愈來愈快,結果到了工業化時期——也就是西方的大起飛——這樣的分流變得極為迅速,以致事後回顧起來,彷彿是一場突然發生的劇烈變動。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歷史文獻經常提及中荷戰爭,但無論在任何種語言裡,卻都不曾有人利用中西現存史料,針對這場戰爭從事重大研究。

風暴不只一次扭轉了這場戰役的局勢

在戰爭還沒開始之前,一場颱風就摧毀了臺灣的一座荷蘭堡壘,並且大幅改變這座堡壘所在的沙洲,以致荷蘭人根本無法加以重建。揆一因此難以抵禦國姓爺的入侵。

此外,原本有支救援艦隊應揆一的要求逆風前來,卻遭到另一場風暴的阻撓,導致其中一艘船隻撞上陸地,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揆一原本希望達成的出其不意的效果。暴潮、出乎意料的洋流、怪風——自然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改變了戰局的發展。我因此認定,自然力量是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我稱之為「自然力量」,原因是在我眼中看來,種種影響因素都體現了這個優美絢麗但對人類漠不關心的宇宙所具有的不可預測性。如同我一個身為植物學家的朋友所說的:星辰怎麼可能會關心某個銀河邊緣的一群黏菌呢?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不過,那時候的荷蘭人與華人,當然不這麼想。雙方都認為冥冥之中必然有一股崇高的力量干預著人間事務:荷蘭人稱之為上帝,華人稱之為老天爺。儘管他們雙方的宇宙觀與神學觀各自不同,但卻都認為風暴與潮汐、饑荒與洪水乃是天意。交戰雙方都認為上天站在自己這邊,或者應該站在自己這邊,這顯然是人的本性。

我之所以一再提及自然的力量,主要是受到史料當中記載的影響;但我會對這點深感共鳴,則是因為我也企圖理解當前這個時代:如今,氣候災難的陰影揮之不去,自然界更是即將發揮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衝擊力。

自然界在十七世紀中葉也曾造成重大的衝擊,全球氣候突然迅速降溫。降溫本身也許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溫度下降,卻伴隨了劇烈的氣候不穩定,正如全球暖化也將帶來同樣的影響。當時陸續發生了水災與旱災、蝗災與饑荒、農民起義與盜賊叛亂。強盜四處橫行,當地政府垮臺的情形更是空前絕後。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實際上,若非因為十七世紀的全球氣候危機,中荷戰爭說不定根本不會發生。國姓爺也許會成為一名儒生,忙著寫詩以及追求科舉功名;荷蘭統治臺灣的時間,也可能會再延長几個世代。

那麼,國姓爺戰勝是因為他正好受到天氣的眷顧嗎?非也。儘管運氣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國姓爺卻是贏在他的領導能力。比起荷軍,他的部隊訓練比較精良、紀律比較嚴整,更重要的是,將領的指揮能力也比較出色。再加上中國「戰爭之道」的豐富軍事傳統,國姓爺與他手下的將領於是一再挫敗荷軍。

直到今日,西方與中國仍普遍存在一種想法,認為中國人並不重視戰爭

然而,我們已逐漸發現這種觀念有多麼不符事實。實際上,近來就有一位中國史學家指出1800年以前,中國的軍事傳統是世界上其他民族都無可比擬的。

當戰鬥發生時,大明和荷蘭擁有相同的技術,這與當前的情況非常相似。與其他中國和西方戰爭不同,如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和朝鮮戰爭,西方的技術遠遠優於中國。軍事歷史學家一直認為有一種"西方戰爭方式",一種"西方獨特的戰爭方式".這使得歐洲人成為文明史上最致命的士兵。"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中荷戰爭“國姓爺”為何能戰勝強大荷蘭

然而,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通常對中國的軍事傳統一無所知。在中荷戰爭中,中國軍隊的戰略、戰術和領導都很突出。這一切背後的行為準則來自中國悠久的歷史,一段充滿戰爭的歷史,就像歐洲一樣。我讀過的中國歷史材料混合了許多古代經典的智慧,比如《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事實上,中國歷史學家一直認為郭打敗荷蘭是因為他精通中國傳統軍事智慧。

結語

所以,讓我們跟隨時空的腳步回到17世紀早期,在戰爭開始之前,當丹尼爾的前官員忙於在東印度建立荷蘭帝國的時候。他們試圖從與明朝有利可圖的貿易中分得一杯羹,卻發現自己需要華人的幫助。他們遇到的一個華夏族人是國姓成功的父親:一個叫鄭之龍的海盜。鄭之龍幫助荷蘭人將臺灣殖民地發展成為荷蘭海上帝國"王冠上最美麗的珍珠"。荷蘭人幫助鄭之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盜,並且很好地利用了這個職位,積累了大量財富,收入甚至超過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由於他的財富和權力主要留給了他的兒子,我們可以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實際上幫助創造了後來打敗他們的人。


參考文獻:

《明史》

《清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