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導語——

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由作家威廉·福克納,於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誌上,一經問世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和愛戴,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該短篇小說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的一個南方小城鎮中女主角艾米麗一生悲劇的命運。

年輕時的艾米麗優雅,漂亮卻有一個刻板無趣,有嚴重的階級意識看不起任何人的父親,骨子裡的自尊心和高傲讓他認為所有人都配不上艾米麗,所以他趕跑了艾米麗的愛慕者,守著陳舊的觀念,葬送了艾米麗的幸福。

父親去世以後,艾米麗終於擺脫束縛,愛上了來小鎮修鐵路的工頭北方人荷馬,他們經常一起出去遊玩,打算走向婚姻的殿堂。可是鎮居民的反對,他們覺得艾米麗代表著南方最後僅存的貴族,代表著鎮裡的臉面,絕對不能和地位低下的鐵路工人在一起。因艾米麗不理會小鎮居民的反對,他們叫來了艾米麗遠在幾個洲的親戚姐妹前來勸阻,後來居民們最後只見過赫默一面,他消失不見了。

此後的四十多年裡艾米麗住在封閉的房間裡過著閉門不出的日子。直到她去世,鎮上的因為好奇貴族的房間和“高檔”的生活,前去參觀才發現艾米麗一直與荷馬的屍體同床共枕,直到這時所有的一切都有了答案,秘密才公示與眾。

在創作的某一段時間裡作家威廉·福克納都在描寫有關於美國南方小鎮的故事。在他的筆下我看到了沒落的南方貴族,他們受到思想觀念,社會名族等深入骨髓的影響,一生可悲又可憐。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福克納曾作為“南方文學”的代表,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辛克萊·劉易斯稱是:“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淚眼中解放出來”的人。

提起為何創作有關於南方貴族的故事,福克納說:想要追憶昨日南方貴族的歷史,同時也想要表達歷史所帶來的困境和危機,看不同階級的人是如何面對的。

1.小說中帶有的“哥特式”和“意識流”。

①福克納在《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對於“哥特式小說”的運用。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說”。

一般這種小說類型中絕對不會缺少“哥特式建築”。比如以前西方城堡,宮殿之類的,四面不透氣,整體風格高聳削瘦並且帶有高高的尖角,比較壓抑,是種讓人感覺到絕望的建築。而在這種房子中發生的帶有

浪漫愛情+驚悚恐怖元素的小說就是“哥特式小說”。

在《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小說中以下一段描寫,就讓我們知道了女主角艾米麗住在這種哥特式建築。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這種環境一方面時刻提醒著艾米麗她的身份,一方面使女主艾米麗變得壓抑,敏感,不願人接觸變得不自信,是最終走向悲劇的伏筆。

那是幢方形的大木屋,早年間通體潔白,圓頂、尖塔裝點,陽臺綴有渦形花紋,70年代風格的明快氣息尤為濃厚。

試想一下拋開父親與小鎮居民的影響不談。一個長年不說話的黑人奴僕,和這種建築的“暗示”,也足以讓艾米麗崩潰,心理不健全。

哥特建築是哥特式小說最基本的元素,除此之外福克納還寫了艾米麗和荷馬的愛情故事,雖然有著階級不同的阻礙,但他們曾經很幸福。

但僅僅是這樣,那麼這部小說絕對不算是經典的“哥特式”小說。可,在後續赫默的消失,艾米麗的閉門不出,還有從房間飄出的死屍般的腐臭味,都使我們我們陷入了撲朔迷離的案件當中,成為了一個謀殺案的知情者,跟著福克納變成了個偵探,一步一步揭開真相,烘托了南方貴族最終走向沒落,衰亡的氣氛,表達了福克納心中較為深刻的意義。

②《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納意識流的表現。

聽說過福克納名字的人,都知道它是美國南方著名的意識流作家,作品中絕大多數運用了意識流寫法,他的《喧譁與騷動》更是意識流經典小說的代表,而該作品也不例外。

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百度百科介紹是以主人公的意識活動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準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採用了類似於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的技法來表達人物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

而意識流寫作最為顯著的特點,在我看來這種寫法打破以往一成不變的寫作方法,不單單只是傳統的時間觀念和簡單的起因,經過,結果。它消除了時間的界限,創作出了很多不同技巧來將故事更好的敘述出來。

該小說中故事的開頭,沒有寫任何關於主人公艾米麗的故事,也沒有向我們介紹艾米麗到底是誰?

只是寫道:

艾米麗·格里爾森小姐過世之際,鎮上所有人都去弔喪:男人們是出於某種敬慕之情,對他們來說,一座豐碑倒下了,女人們則大多是因為好奇,想到她家裡頭瞧上一瞧;那棟房子,除卻一位身兼園丁和廚師二職的年邁老僕,至少已有十年沒人進去看過一看了。

那麼,大家就會非常好奇:艾米麗是誰?為什麼她去世了所有的人都去弔喪?為什麼她被人稱為是里程碑?又為什麼十年都沒有人去她家?……只要開始看這部小說,開頭的描寫就會讓我們產生許多的問題,而這個時候作家福克納的目的就達到了。

不管是短篇故事還是長篇故事,開頭尤為重要。如果一開始就能夠瞬間吸引眼球,那故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所以文中多處用倒敘,插敘描寫從現在到過去,過去到現在,來回轉換,結構看似鬆散,實則聯繫緊密,環環相扣,如果按常規順序,反而顯得複雜多餘。

除此之外意識流最大的特點就是出現大篇的心理描寫,將人物外在,內在的心理深度解剖,讓讀者更加了解和採用了大量的對比,比如小說中艾米麗年輕時美麗,遇到情人荷馬時露出小女生一般的模樣,在經歷了居民和親戚的阻撓以及情人荷馬的“背叛”時,她心如死灰,如行屍走肉一般。

比如一開始艾米麗住的房子是鎮上最大最好的,可是父親死後除了只留下一棟破舊的房子,什麼都沒有,艾米麗甚至都沒錢交稅。

作家福克納用前後不同的對比,生動形象的將主人公愛情像花一樣從綻放到凋零,一一向我們呈現,讓我看到了一個情場失意的女人,落魄的貴族形象,同時還告訴我們南方已經沒落衰敗,只有艾米麗一人還沉浸在昔日輝煌中。

總之,福克納作為意識流代表值得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

2.《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人景物”象徵的含義。

象徵是該部小說中隨處可見的寫作手法,它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比如初中課文《懷念的秋天》中兩次描寫了看菊花的情景,側面表達母親對他無微不至的愛,同時寫出來他懷念母親之情。

象徵寫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我們簡單分析一下該小說有關於“人景物”的象徵,看看這些東西到底代表著什麼,表達了福克納怎樣的思想。

小說中出現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階級的人物,有著不一樣的身份,地位。

  • 人:主人公艾米麗 ——沒落的南方貴族

艾米麗是南方最後的一個貴族名媛,她象徵南方曾經無比輝煌的一刻,被所有人稱作是一個里程碑,代表了富有,責任,同時造就了艾米麗傲慢,高傲的性格,以至於看不起任何人,當與情人荷馬“分手”時,此後四十年閉門不出,不與人接觸。

福克納開篇花了大量的手筆去向我們描寫一個刻板,被守舊父親不斷壓制,活得壓抑的女生形象。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所以,父親死後,她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剪了短髮,覺得自己可以重新開始,接受新的文明,可事實上艾米麗不允許別人在她家裝上安門牌號, 掛上郵件箱,不願意繳納稅務,……依舊沒有從心底接受現代文明,我覺得這可能是她和荷馬無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艾米麗和鎮上的人格格不入,一方面是因為她“南方貴族”身份,一方面艾米麗以一己之力頑強的抗拒北方新文明,沉浸在南方巔峰時刻。

主人公艾米麗表達了福克納對南方已逝文明遺憾與無奈,也表現了福克納本人也像艾米麗一樣無法割捨南方情結。

  • 情人荷馬——新起的北方文明的象徵

情人荷馬是一個熱情開朗的人,他爽朗的笑容和幽默深深吸引了艾米麗的目光,讓從未經歷過愛情的艾米麗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不僅是荷馬本人,就連荷馬身上的北方“新世界”都讓南方“貴族”艾米麗深切向往,在荷馬身上艾米麗感受到了自由,無拘無束,在眾多人的壓抑下這些時光顯得彌足珍貴。

實質上,艾米麗愛上荷馬是一種落後南方傳統的舊觀念最終被北方新文明所打敗的一種象徵。

艾米麗一個典型的南方人,她想與荷馬長久生活在一起。可是,荷馬愛聚會,享受自由的生活,不會被婚姻所拘束,所以兩人沒多久就“分手”了。

他們文化背景,思想觀念各不相同,註定無法走遠,更不要說兩人的愛情還未開始就遭到了鎮上所有人的反對,認為這是艾米麗沒了父親這個依靠後一種墮落的表現,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無法在一起,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表現了南北方關係的不合。

  • 黑人奴僕——南方奴隸制象徵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黑人曾經的地位非常的卑微底下,他們就像南方貴族所買下的貨物,連狗都不如,一生都只能跟在“主人”身邊,有些地方甚至還會要求黑人陪葬。

黑僕從艾米麗年輕時就一直盡心盡力的服侍著,從年輕到白了頭髮,彎了腰背,再到年老體衰、步履蹣跚。

黑僕從未講過一句話,過得就像空氣一般,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被所有人忽視。

在福克納描寫下,黑僕是一個忠臣且可憐的形象,表現了他對南方奴隸制下黑人的同情。

  • 景:房子

一開始艾米麗的房子是鎮上最好的,讓大家都羨慕,可是後來這房子變得破舊不堪,雖然這些小細節都是一筆帶過,可是仔細品讀會發現,房子有新到舊從側面突出了南方貴族的沒落,北方新文明的崛起。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 物:玫瑰

玫瑰是美好愛情的象徵,是不少年輕人送禮物的首選,所以,玫瑰的第一層含義代表了艾米麗和荷馬短暫美好的愛情。

褪了色的玫瑰色的窗簾,晦暗的玫瑰色燈罩,梳妝檯,一列做工精細的水晶飾品,還有那套白銀打底的盥洗用品——白銀已然失去了光澤,變得如此晦暗。

上面這段話中:褪色的玫瑰色窗簾,晦暗的玫瑰色燈罩都告訴我們玫瑰已不在嬌豔欲滴,變得凋零敗落,就像艾米麗的玫瑰愛情,這是玫瑰的第二層含義表明艾米麗的一切是煙火般短暫美好後的悲劇。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第三層含義玫瑰花是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一朵花,希望艾米麗下輩子與荷馬美好的愛情,同時也是福克納內心懷念沒落的南方貴族,象徵著所有事情塵埃落定和美好希望的寄託,這朵玫瑰獻給千千萬萬個像艾米麗一樣的悲慘的女人。

3.小說中讓讀者驚豔的的伏筆和多視角描寫。

什麼是伏筆?伏筆就是一種文學創作中最常見的一種敘事手法,看似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或者物體,卻對接要發生的事情和出現的人物提供某種暗示。

在第一次看小說的時候我看到福克納的伏筆不以為然,直到多次翻看,這些伏筆才讓我覺得無比驚豔,果然經典總是禁得起推敲。

該小說中一共出現了兩個伏筆。

一是艾米麗小姐以傲慢的姿態買了砒霜,她沒有告訴任何人她要用來做什麼,只是一個勁地想要砒霜,店員以為艾米麗拿來毒老鼠,鎮上的人以為艾米麗拿來自殺。

二是艾米麗小姐家出現了一股屍體臭,鎮上的人都紛紛投訴,可是法官卻不好意思去同艾米麗講:你家很臭,也不可能讓身為貴族的艾米麗親自打掃,所以幾天後四個男人在艾米麗家附近撒上了石灰,一兩週後臭味消失。

這兩個看似平常不起眼的小事情卻揭示了一場預謀已久的殺人事件,製造懸念,引人入勝。

直到結局我才知道原來艾米麗買砒霜不是為了毒老鼠,也不是為了自殺,而是為了殺情人荷馬,房子周圍散發出來的臭味表示艾米麗已經在家裡殺了情人荷馬,屍體發出了一陣惡醜味故遭到投訴。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學習諾貝爾文學家福克納的寫作技法。

那麼,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利用伏筆來讓故事變得更加完整?福克納使用了多視角描寫,以不同人的說辭來誤導讀者,使我們離原本的答案背道而行,製造出一場撲朔迷離的殺人事件。

一般在常見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以及第三人稱的角度,但我很少有看到將這多種角度混合到一部短篇中,加大寫作的難度的同時使故事變得有趣吸引人。

小說中多次出現“我們”,我們代表鎮上的居民,艾米麗的鄰居,親友,唯獨沒有艾米麗本人的角度,彷彿她的感受一切都不重要,她就是沒有血肉的里程碑。

“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南方貴族的沒落,艾米麗的一生,又自以為愛戴和尊敬,站在制高點以絕對“正義”的角色,參與決定著艾米麗的人生幸福。側面說明“我們”庸俗狹隘,使艾米麗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立體,就像這樣一句話:

可悲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揭示艾米麗悲慘的命運。

福克納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所以在1949年成為了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他的故事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一千個中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還需大家細細品讀學習。

撰文:白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