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因此當時的農業生產是相當的發達。同時農業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物質基礎。由此也為秦漢時期飲食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良好的基礎。隨著秦朝的統一和政局的穩定,人們對於飲食的要求更加精緻。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上層貴族對於飲食的講究。各個地方秦漢時期墓葬出土的文物 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貴族對吃食的講究。

《墨子·辭過》其中對於貴族飲食是這樣描述的:“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率人作海,男耕檬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配。故集用財節其自養位,民富國治。今則不然,厚作斂於百姓,以為美食臺拳,蒸炙色答,大國累百器,小國家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冬則凍冰,夏則飾籃。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有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賓者凍餒,雖欲不亂,不可得也。”

“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一、飲食器具

說到是飲食文化,不得不提起的就是飲食的器具。尋常人家或許不會那麼在意。但是行走於王公貴州之間,無論史料還是出土的文物,無一不展現著當時對於飲食的講究。秦漢時期餐飲烹飪的器具可分為炊具,餐具,酒具和儲藏具四大類。劃分的如此之細膩,可見古人對於飲食生活的享受。

1.爐火的起源——灶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炊具使得食物具有了色香味形,由此可以看出爐灶對於生活的重要性。從出土的文物來看,西漢以來陶製的爐灶模型成為了陪葬的寵兒。從洛陽地區出土的陶灶平面皆為長方形,而關中地區的陶少平面多為馬蹄形。到了東漢時期,一個灶眼增至了三到四個灶眼,並且在爐灶上還刻畫有各種餐具和食品。從現有出土的文物參照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塊東漢鹽場磚畫上刻有五個灶眼的陶灶,讓他造也被稱之為都灶。

“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除此之外,烤爐也是秦漢時期常見的一種爐灶,可見當時人們對烤翅肉類食品的喜愛。烤爐一般分為三種,方形,圓形,長方形。山東沂水出土的畫像上一人跪坐於地,雙手只兩隻肉串放於圓形的火爐中,烤爐為敞口,數要下為圈足底。

2.文明的起始——餐具

秦漢時期人們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朝人們使用的餐具主要有:案、鼎、匕、俎、削、盤、碗、箸、盛、敦等。每種器具都有它不同的作用。鼎主要是盛放肉食和羹湯。匕屬於勺,匙用於舀取食物。盛主要是裝米飯的器皿。俎主要是為了承裝祭祀用的牲畜。箸是現在的筷子。 《禮記·曲禮》中鄭玄注:“飯以手”。“乾肉,堅宜用手”。

“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禮記·典禮》載:“共飯不澤手”。孔頻達注:“古之禮,飯不用答,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漢代進餐已常用答,漢景帝喝周亞夫食,不置答,“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答”。案就是我們現代人所用的茶几,用於放置食具。

《呂氏春秋本味》中也有反映,楚人喜歡食用的奇珍異味有:“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繼耀之炙,綢觸之翠,述蕩之掌,旎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鮳,東海之顫。醒水之魚,名日朱籤,六足有珠百碧。灌水之魚,名日鮮,其狀若鯉而有露,常從西海夜飛,遊於東海。”可見古人對飲食的講究。自然而然,也使得人們日常使用的餐具日漸增多。

“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由此可見,對禮儀相當講究,才能如此嚴謹的使用餐食器具。如此繁複的餐具使用,也可見當時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也是頗高的。在禮節上也是相當注重。

3.豪情萬丈的灑脫——酒具

秦漢時使用的酒具主要有:尊、杯、後、勺、角等。

尊主要是盛酒的器皿,質地分為釉陶、漆制和青銅鑄造。甘肅武威漢墓中曾出土過三足銅盆形尊。勺分為銅勺、漆勺和釉陶勺,其用於斟酒,《儀禮·士冠禮》鄭玄注:“勺,尊鬥也,所以酒也”。杯屬於一種飲酒器,由於杯耳的形狀大小不一,名稱也有所不同。李尤《杯銘》載:“小之為杯,大之為鼎”。

是秦漢時期常用的飲器之一,《禮記·玉藻》鄭玄注:“圈,屈木所為,謂卮,匜之屬”。壺是盛放酒漿的一種容器。

但是在江蘇揚州坪山漢墓出土的釉陶壺內裝有粟,可見到後期我除了盛放酒品以外,還可以盛放其他的食物。

“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如此繁多的酒具,老人曾說酒是糧食精。可見酒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早已淵源流長。秦漢時期的百姓將走文化在得以發展。飯飽之餘,一壺美酒。品析酒香之間,還有酒具之間碰撞的迷醉。

二、由飲食器具看出的社會文化

從各式各樣的飲食器具中我們可以看出,秦漢時期的發展是對先秦文化的總結和昇華。將封建文化引入了華夏大地。什麼樣的等級用什麼樣的飲食餐具,劃分是相當明顯的。從出土的餐具文物來看,秦漢時期雕塑和刻畫發展也是突飛猛進。塑造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形象。

由於秦漢時期對於儒家思想的壓制。使得其他的領域有了更大的發展,例如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道教和佛教的傳承。當人們不再背誦四書五經知識,文學發展也是突飛猛進,例如:《論貴票疏》、《徙民實邊策》。除了散文之外,詩詞歌賦均有他的發展。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兩漢詩歌《樂府》和《古詩十九首》。

“破銅爛鐵”的秦漢餐具,恰恰是文明之表象、封建之體現

從中國最古老質樸的餐具衍生到當時各類器皿複雜的類型,從秦朝時期,中國第一個統治了多民族封建國家,提出了儒家的三六九等思想後,使得各個的民族的文化進行了較大的融合。

之後又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各國文化,藝術,經濟,宗教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渠道。由此中國的飲食也在發生著改變。

總結

歷史的一點一滴會反映在人們的生活中,小看一個碟碗在時代長河中的歷史價值。秦漢文化不僅僅將原有的文化融會貫通,還在不斷的汲取著其他文化精髓。一杯羹一旦食,可能就是歷史最質樸的體現。

參考文獻:

《從飲食器具看泰漢烹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