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法的哲人

以身殉法的哲人

令雅典人心煩的“牛虻”

蘇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有人將他與東方的孔子並列。

蘇格拉底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問答,與孔子與弟子的問答不同的是,論語主要是一問一答,而蘇格拉底是刨根問底,一步一步把對方帶入他的結論,就是所謂的“蘇格拉底式反諷”。這種方式確實比較煩人。

蘇格拉底認為,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蘇格拉底說:“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他還把自己比作一隻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因為雅典好像一匹駿馬,但由於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隻牛虻緊緊地叮著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出精神。蘇格拉底把批評雅典看作神給他的神聖使命,這種使命感和由此而來的思考探索,便成為他生活與哲學實踐的宗旨。

民主對民主的剝奪

也正因為此,他註定是統治者與民眾都感到心煩的人,煩到要置他於死地。公元前399年2月15日,由501位普通公民組成的雅典法庭以“創立新神,不信舊神”和腐蝕青年的罪名判處蘇格拉底死刑。501位雅典公民民主投票的結果是:280:221——這是一個民主的裁決,是民主對民主的剝奪,是民主的悖論。也是蘇格拉底用生命做的最後的“反諷”。

1787年,法國著名畫家、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衛創作了《蘇格拉底之死》。這幅作品描繪了哲學家蘇格拉底死時的情景。畫面顯示,被囚於獄中的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一手高舉,似乎還在侃侃而談。另一隻手接過一杯毒鴆。但他從容淡定的神情,彷彿接過的不是毒鴆,而是美酒,隨著準備品嚐。他的學生們有的掩面而泣,有的入神傾聽,令人產生一種內心的震撼。

非死不足以明志

蘇格拉底的學生認為判決對蘇格拉底不公正,他們疏通關係,可以幫蘇格拉底逃走。但卻被他嚴辭拒絕。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規定了遊戲規則,就必須人人遵守,這樣才能形成秩序,社會才能正常運行。蘇格拉底認為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以慷慨赴死來勸導世人:也許法律會一時枉正錯直,但在世俗之城裡只有一個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個蘇格拉底都服從法律的基礎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必須死,因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

他死了,很多人可以活

歷史上不乏以身殉道、以死抗爭的人,他們的死,更多是激發人們揭竿而起的革命鬥志。而蘇格拉底的死卻意在維護一種秩序。

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不是靠軍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透徹的瞭解,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除了以犧牲蒼生為代價的改朝換代,還可以選擇這樣理性的溫和的方式。

蘇格拉底之死,被稱為僅次於基督之死。

最後遺言

臨刑前,蘇格拉底仍然滔滔不絕,和朋友們談了一天哲學問題。天不早了,他從容地洗了澡,出來時妻子帶著孩子來與他訣別,他怕他們傷心哭鬧,就提前把他們打發走。獄吏把毒酒杯遞給他,他灑了一點在地上作為對神的祭奠,然後一飲而盡。當獄吏把一塊布蒙在他臉上時,他突然把布揭開,睜開眼對學生說:“克利託啊,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隻公雞,記得替我還上這筆債。”說完輕輕動了一下自己的身體,安然睡去。這一年蘇格拉底69歲。

我喜歡泰戈爾的一句詩: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正是對蘇格拉底生與死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