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魯迅的話竟一語成讖……

我的話已經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適用,恐怕明年也還適用,但我誠懇地希望不至於用到十年二十年後。——《而已集》魯迅

魯迅先生評論時弊入木三分,筆調辛辣。他對中國農村的種種悲哀既不是純粹憐憫也不是一副要劃清關係的冷眼相待;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那麼魯迅究竟說過些什麼?又是否到今天還適用呢?

誰曾想,魯迅的話竟一語成讖……

1.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2.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下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小雜感》

3. 我懂得沉默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4. 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棵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野草》

5.只有那暗夜為想變為明天,卻仍在這寂靜裡奔波。——《明天》

6.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野草 墓碣文》

7. 街燈的光穿窗而入,屋子裡顯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識的牆壁,壁端的稜線,熟識的書堆,堆邊未訂的畫集,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誰曾想,魯迅的話竟一語成讖……

小時候讀魯迅的散文總是覺得很有些嚼頭;比如《墳》。那些“似是而非”的語句在當時的我看來,代表著神秘,代表著某種我所不知道的真理。於是儘管無法理解,我也會一遍遍重複閱讀,並得到莫名的滿足和自豪感。

而再讀魯迅,才發現當時的理解和想法有多淺顯。比如《祝福》,當時祥林嫂的悲劇在我看來和老師說的“死於封建吃人的禮教”沒有什麼差別。可是現在回頭看,僅僅“封建吃人”四個字能概括嗎?

誰曾想,魯迅的話竟一語成讖……

迷信僅僅是因為封建嗎?如果從不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盲目跟從別人的想法不也是一種迷信嗎?吃瓜群眾不斷揭祥林嫂的傷口僅僅是因為封建嗎?假如人心中有一份憐憫和換位思考,不用閒言碎語一點點剝奪他人的希望,祥林嫂何至於絕望?再看看祥林嫂自己,如果能有一份界限感,不要總是向別人說起自己的悲慘,反覆撕開自己的傷疤取悅別人,何至於引來這麼多吃人血的蒼蠅呢?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相似的場景、相似的人性何止在那個時代進行著呢?與其說魯迅寫的是吃人的封建禮教;倒不如說是人性的卑劣之處。這種人性的惡,不僅是個人的罪大惡極,而是一個環境裡所有人的麻木不仁所鑄就的令人窒息的絕望。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寫道:“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

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

那便是一塊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莊園,

一旦海水沖走,歐洲就要變小。

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

喪鐘在為誰敲,我本茫然不曉,

不為幽明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魯迅對於人性陰暗面的描寫可謂力透紙背。因為人性的惡從來不會簡單地因為一場改革就可以徹底抹殺;魯迅所描寫的這些惡依舊時時能在我們身邊找到相似的場景對應。看來確如魯迅所言,這些話依然用到了將近百年之後的今天。

誰曾想,魯迅的話竟一語成讖……

為著極力擺脫這人性中的惡,我們恐怕要上下求索,不斷找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