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漢語

日本人與漢語

創作方廣寺大鐘銘文的大和尚,為何精通漢文,為解答這個疑問,不妨從漢字傳入日本開始,來看看歷史的本來面貌。

基本可以確定這樣一個事實,日本人在使用漢字之前,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國家,或者說當時的日本是一個地區更為準確。因為那時的日本並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國家的版圖,有明確的國界。當時日本的中心是現今的日本關西地區,即大阪、奈良、京都一帶。

漢字傳入日本的時間,有幾種說法,即公元一世紀中葉說(東漢初年)、三世紀左右說(三國時代)、四世紀下半葉說(東晉十六國)和五世紀初說(南北朝時代)。無論哪一種說法,各有各的佐證,也各有各的缺陷,所以至今無定論。總而言之,漢字和漢語從東漢以來,漸漸東渡扶桑,並對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字傳入日本以後,古代日本人就開始使用漢語,自隋唐至明清,跨越千年。掀起了兩次漢學高潮。

第一次是從飛鳥(538-710年)、奈良(710-794年)時代到平安時代(794-1185年),貫穿中國歷史的隋、唐、五代、宋時期,時間長達數百年。由於隋唐時日本向中國大量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國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執行對中國文化全面吸收的政策,促進了當時日本皇室與貴族對漢語的推崇和運用。

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成書於公元712年(日本的奈良時期,中國的唐朝),全書用漢語寫成。以下摘錄《古事記》序言的前幾行文字:

臣安萬侶言。夫混元既凝,氣象未效。無名無為,誰知其形?然乾坤初分,參神作造化之首;陰陽斯開,二靈為群品之祖。

隋唐時期,以天皇為代表的王室與貴族階層,學漢語的熱情高漲。受唐詩的影響,應用漢語創作詩歌的高手也不鮮見。例如,日本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在夜宴時所作的

《詠月》

月舟移霧渚,楓楫泛霞濱。

臺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輪。

水下斜陰碎,樹落秋光新。

獨以星問鏡,還浮雲漢津。

日本人與漢語

751年成書的最早漢詩集《懷鳳藻》,共收詩作117首,其中有不少佳品。62名作者幾乎都是天皇、皇族、官吏和高僧。

平安時代以後,日本興起了以五山(14世紀)禪僧為中心的禪林儒學。形成了漢語在日本傳播的第二次高潮。

因佛教經典都是以漢文書寫,所以漢學成為僧侶的必修課程。這一時期僧侶的日用文書多用漢字“駢文”體的四六文。要應付日常生活和學習,禪僧不僅要學會寫四六駢文,還要熟記許多經典、諸子百家乃至中國文學作品。因此,五山漢文學空前興隆,其所撰的詩文也有與元明文人並駕齊驅者。

五山文學流派的創始人雪村友梅,公元1308年訪元,曾被元政府懷疑為間諜,放逐西蜀約十年,獲赦後返長安,公元1329年歸國。下面是他在被放逐西蜀過秦嶺時寫的一首詩:

《偶作》

函谷關西放逐僧,同行唯有一枝藤。

終南翠色連嵩華,慶快平生此一登。

後世認為,日本人雪村友梅的詩,即使是放在盛唐詩中,也不遜色。

通過以上的陳述,400年前京都南禪寺大和尚能為方廣寺大鐘寫出佳作銘文也就不奇怪了。日本人對漢語的應用,並沒有止於四百年前方廣寺的大和尚,你知道“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詩句是日本人寫的麼?他是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雕像至今矗立在東京上野公園門口。他生活的時代距今只有100多年。可見,漢語對日本人的影響是多麼的持久和深入。雖經過近代去漢字運動的打擊,但超過1000年漢文的影響,已經深入日本人的文化血液,漢字和漢語已經成為日本獨特文化的一部分,無法割斷。

日本人與漢語

上野公園西鄉隆盛像 來自網絡

日本人與漢語

西鄉隆盛雕像下的文字 來自網絡

1000多年以來的大部時間,漢語在日本生活中的地位總是和貴族、文化人緊密地聯繫著。曾幾何時,熟練應用漢語,甚至是會背幾首唐詩,都是高貴身份的標誌。時至今日,日本的重要場所,如政府部門、寺廟、神社等的名稱,以及大多數日本人的姓名,書寫都嚴格地運用漢語。何人不想附庸風雅?

日本人與漢語
日本人與漢語
日本人與漢語

京都大學校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