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資料轉載來源於:顏淵山莊花卉批發基地

https://www.toutiao.com/i6666716275672089102/?group_id=6666716275672089102

簡介:《唐詩鑑賞大辭典》收錄唐代188位詩人921首詩作,明確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為界分四編;正文1460頁,2800千字。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目錄:

早寒有懷

留別王維

與諸子登峴首

晚泊潯陽望廬山

題義公禪房

過故人莊

舟中曉望

歲暮歸南山

春曉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宿建德江

送杜十四之江南

渡浙江問舟中人

李頎-古從軍行

送陳章甫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古意

送劉昱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送魏萬之京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王昌齡-送魏二

從軍行七首(其一)

芙蓉樓送辛漸

送柴侍御

從軍行七首(其二)

從軍行七首(其四)

從軍行七首(其五)

出塞二首(其一)

採蓮曲二首(其二)

春宮曲

西宮春怨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

青樓曲二首

閨怨

聽流人水調子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湘驛女子-題玉泉溪

安邑坊女-幽恨詩

太上隱者-答人

無名氏-初渡漢江

金縷衣

雜詩

雜詩

水調歌

祖詠-望薊門

終南望餘雪

王維-隴西行①

送別

青溪

渭川田家

春中田園作

新晴野望

秋夜獨坐

夷門歌

隴頭吟

老將行

桃源行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酬張少府

送梓州李使君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是一首抒情詩。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游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與諸子登峴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詩。所謂弔古,是憑弔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弔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

掛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後人嘆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題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這詩通過描寫義公禪房的山水環境,襯托出義公的清德高風,情調古雅,瀟灑物外,而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淡秀麗,是孟詩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過故人莊》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淨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誇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裡呢?

舟中曉望

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孟浩然詩多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皮日休),故詩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首《舟中曉望》,就記靈著他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的旅況。實地登覽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樂於表現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時的旅途況味。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約在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複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裡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這首詩裡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抒寫羈旅之思的詩。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頗有特色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這是一首送別詩。揆之元楊載《詩法家數》:“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如果說這是送別詩常見的寫法,那麼,相形之下,孟浩然這首詩就顯得頗為出格了。

渡浙江問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詩主要以五言擅場,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施之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傑《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孟浩然於開元初至開元十二三年間,數度出入於張說幕府,但並不得意,於是有吳越之遊,開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後,渡浙江之越州(今紹興),詩即作於此時。

李頎-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從軍行”是樂府古題。此詩寫當代之事,由於怕觸犯忌諱,所以題目加上一個“古”字。它對當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於壯。

送陳章甫

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②。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李頎的送別詩,以善於描述人物著稱。本詩即為一首代表作。

陳章甫是個很有才學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過長期隱居嵩山。他曾應制科及第,但因沒有登記戶籍,吏部不予錄用。經他上書力爭,吏部辯駁不了,特為請示執政,破例錄用。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讚美,使他名揚天下。然其仕途並不通達,因此無意官事,仍然經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動於洛陽一帶。這首詩大約作於陳章甫罷官後登程返鄉之際,李頎送他到渡口,以詩贈別。前人多以為陳章甫此次返鄉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據詩中所云“舊鄉”、“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詩中稱陳章甫為“鄭國遊人”、自稱“洛陽行子”,可見雙方同為天涯淪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②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旁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李頎有三首涉及音樂的詩。一首寫琴(《琴歌》),以動靜二字為主,全從背景著筆。一首寫胡笳(《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以兩賓托出一主,正寫胡笳。這一首寫觱篥,以賞音為全詩筋脊,正面著墨。三首詩的機軸,極容易相同,詩人卻寫得春蘭秋菊,各極一時之妙。這首詩的轉韻尤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詩情發展,變換了七個不同的韻腳,聲韻意境,相得益彰。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古意

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鬚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此詩題為“古意”,標明是一首擬古詩。開始六句,把一個在邊疆從軍的男兒描寫得神形畢肖,栩栩如生,活躍在讀者眼前。第一句“男兒”兩字先給讀者一個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從事長征的男兒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帶人,為下面描寫他的剛勇獷悍張本。這兩句總領以下四句。他在馬蹄之下與夥伴們打賭比輸贏,從來就不把七尺之軀看得那麼重,所以一上戰場就奮勇殺敵,殺得敵人不敢向前。“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這三句把男兒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個男兒,誰都想見識見識吧!可是詩不可能如畫那樣,通體寫出,只能抓特徵。於是抓住胡鬚來描繪。然而三綹五綹長鬚,不但年齡不符合,而且風度也太飄逸了,因此詩人塑造了短鬚的形象。“鬚如蝟毛磔”五字,寫出鬚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徵,那才顯出他勇猛剛烈的氣概和殺敵時鬚蝟怒張的神氣,簡潔、鮮明而有力地突出了這一從軍塞上的男兒的形象。這裡為了與詩情協調,詩人採用簡短的五言句和短促紮實的入聲韻,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送劉昱

李頎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北風吹五兩,誰是潯陽客。

鸕鷀山頭微雨晴,揚州郭裡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

劉昱不知何許人,從詩中可考見的,他與李頎是朋友,但關係並不十分密切,兩人當時同在鎮江揚州這一帶。八月間,劉昱溯江西上,準備到九江去,李頎作此詩送別。詩在有情無情之間,著筆淡永,但也並不是敷衍應酬。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李頎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淨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李頎此詩,約作於天寶六、七載(747—748)間。董大即董庭蘭,是當時著名的琴師。所謂“胡笳聲”,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聲調翻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彈琴而非吹秦胡笳。

這首七言古體長詩,通過董大彈奏《胡笳弄》這一歷史名曲,來讚賞他高妙動人的演奏技藝,也以此寄房給事(房琯),帶有為他得遇知音而高興的心情。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天寶十三載,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賞識他,並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別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比李頎晚一輩,然而從此詩看,兩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於洛陽。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眾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會滋生出無限幽美的情趣。

開篇“幽意無斷絕”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即幽居獨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的意趣。這種“幽意”支配著他的人生,不曾“斷絕”,因此,他這次出遊只是輕舟盪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裡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情緒。

王昌齡-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詩作於王昌齡貶龍標尉時。

送別魏二在一個清秋的日子(從“橘柚香”見出)。餞宴設在靠江的高樓上,空中飄散著橘柚的香氣,環境幽雅,氣氛溫馨。這一切因為朋友即將分手而變得尤為美好。這裡敘事寫景已暗挑依依惜別之情。“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著“酒深情亦深”。

“方留戀處,蘭舟催發”,送友人上船時,眼前秋風瑟瑟,“寒雨連江”,氣候已變。次句字面上只說風雨入舟,卻兼寫出行人入舟;逼人的“涼”意,雖是身體的感覺,卻也雙關著心理的感受。“引”字與“入”字呼應,有不疾不徐,颯然而至之感,善狀秋風秋雨特點。此句寓情於景,句法字法運用皆妙,耐人涵詠。

從軍行七首(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①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

“離愁漸遠漸無窮”,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遠”,就意味著空間距離之大,相見之難。所以不少送別一類的詩詞就往往在這個“遠”字上做文章。比如:“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們都是以不同的形象著意表現一個“遠”字,而那別時之難,別後之思,便盡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倒是別開蹊徑的。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從軍行七首(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這對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但書中並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羽與領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①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②。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

採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春宮曲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衛子夫、遺棄陳皇后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更為巧妙的是,詩人寫宮怨,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只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著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沈德潛《唐詩別裁》)。

西宮春怨

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這首詩以一個“春色惱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幽閉在深宮裡的少女的一連串動作和意態,運思深婉,刻畫入微,使讀得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並看到了她的曲折複雜的內心活動。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首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在這個不眠之夜裡,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似結,她的滿腔怨情該是傾吐不盡的。這首詩只有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照說,即令字字句句都寫怨情,恐怕還不能寫出她的怨情於萬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寫景上,只留下最後一句寫到人物,而且就在這最後一句中也沒有明寫怨情。這樣寫,乍看象是離開了這首詩所要表現的主題,其實卻在藝術效果上更顯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現了主題。這是因為:前三句雖是寫景,卻並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後人物的出場服務的。就通首詩而言,四句詩是融合為一的整體,不論寫景與寫人,都是為托出怨情服務的。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長信秋詞》是擬託漢代班婕妤在長信宮中某一個秋天的事情而寫作的。古樂府歌辭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辭是:“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詩相傳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見棄,比君恩之中斷。王昌齡這篇詩寫宮廷婦女的苦悶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長信故事反映唐代宮廷婦女的生活。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

王昌齡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複道奉恩時。

同樣是抒寫失寵宮嬪的幽怨,表現她們內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齡筆下,卻很少藝術上的雷同重複。《長信秋詞五首》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寫了宮怨,這一首則帶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細緻刻畫心理的特點。

青樓曲二首

王昌齡

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漫綰上青樓。

金章紫綬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樓曲》第一首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前進,漸走漸遠,到後來就只見馬後揚起的一線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並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好象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是那麼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後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不同的意境,前後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詩人是怎樣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剪接在一個畫面上的呢?這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把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從她的眼神中反映出來。表面上她好象無動於衷,實際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欣羨,於是就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著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後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還沒有收回她的視線。“樓頭少婦嗚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我們彷彿還聽到她從箏弦上流出的愉快的樂聲。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①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聽流人水調子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

這首詩大約作於王昌齡晚年赴龍標(今湖南黔陽)貶所途中,寫聽箏樂而引起的感慨。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此篇是晚唐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關於這位作者,歷史上沒有片言隻語的記載。這首詩倒很象是他的一幅自畫象,讀過之後,詩人的精神風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因為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湘驛女子-題玉泉溪

紅樹醉秋色,碧溪彈夜弦。

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這首詩最早錄載於《樹萱錄》。書中說:“番禺鄭僕射嘗遊湘中,宿於驛樓,夜遇女子誦詩……頃刻不見。”所誦即上詩。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魏慶之《詩人玉屑》都轉錄了《樹萱錄》的記載。前者把它列入“鬼詩”類,後者則列為“靈異”類。《全唐詩》的編者在收錄此詩時,刪去了《樹萱錄》關於它的本事的記載,題其作者為“湘驛女子”。

湘驛女子的姓名、身世已不傳,只能從她留下的這首詩中,窺見其生活的片斷和詩才之一斑。

安邑坊女-幽恨詩

卜得上峽日,秋江風浪多。

巴陵一夜雨,腸斷木蘭歌。

楊慎認為:“詩盛於唐,其作者往往託於傳奇小說、神仙幽怪以傳於後,故其詩大有絕妙古今一字千金者。”(《升庵詩話》卷八)隨後他“試舉一二”時,第一例就是這首《幽恨詩》。此詩作者姓名已佚,舊說荒誕,多謂“仙鬼”。

其實依據詩作本身與有關傳說,大致可以推定,詩中主人公當是巴陵(今岳陽)一帶的女子,詩的內容是抒發“幽恨”之情,詩的情調頗類南朝小樂府中的怨婦詩。

太上隱者-答人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如果說陶淵明身居魏晉,慨想羲皇,主要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那麼,唐人嚮往那據說是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則多帶浪漫的意味。唐時道教流行,此詩作者大約是其皈依者。據《古今詩話》載,這位隱者的來歷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卻寫下這首詩。首聯“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與其說是“答人”,毋寧說是有點象傳神的自題小像。“偶來”,其行蹤顯得多麼自由無羈,不可追躡。“高枕”,則見其恬淡無憂。“松樹”、“石頭”,設物佈景簡樸,卻富於深山情趣。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無名氏-初渡漢江

襄陽好向峴亭看,人物蕭條屬歲闌。

為報習家多置酒,夜來風雪過江寒。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但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家的瞭解:“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對於文學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對於一些無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這首寫風雪渡江的詩,用極古簡的筆法,繪出一幅饒有情致的圖畫。首句點出地點,詩人正“渡”的是漢江環繞襄陽、峴山的一段,這同時也是寫景,淡淡鉤勒出峴山的輪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襯托下,峴亭的影子顯得特別惹眼和好看。次句點節令(“歲闌”),兼寫江上景色。由於歲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須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種詩情畫意。三句是寄語逆旅主人備酒,藉此引起末句“夜來風雪過江寒”,於是讀者看到:江間風雪瀰漫,峴山漸漸隱沒在雪幕之中,一葉扁舟正衝風冒雪過江而來。末二句用“為報”的寄語方式喝起,更使讀者進入角色,不僅看到一幅天生的圖畫,而且感到人在畫圖中。

金縷衣

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錡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見杜牧《杜秋娘詩》及自注)。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詩選本徑題為杜秋娘作或李錡作,是不確的。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

雜詩

無名氏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讀這首詩使人聯想到唐代名詩人常建的另一首詩:“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過一春。”(《落第長安》)兩首詩不但字句相似,聲韻相近,連那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心情也有共通之處。

然而二詩的意境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又有著極為明顯的不同。

雜詩

無名氏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里,一夕秋風白髮生。

寫西北邊地羈旅的鄉思在唐詩中是大量的,有些詩什麼都講清了:高原的景象多麼荒涼啊!河上的暮角聲多麼淒厲啊!我的心兒憂傷,多麼思念我的故鄉啊……等等,可你只覺得它空洞。然而,有的詩──譬如這首《雜詩》,似乎“辭意俱不盡”,你反而被打動了,覺得它真是充實。

水調歌

無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

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

這首詩,《樂府詩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辭》;《萬首唐人絕句》卷五十八作《樂府辭》;《全唐詩》卷二十七作《雜曲歌辭》,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調歌”,古代樂曲名。《全唐詩》題下注:“水調,商調曲也。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疊。它是按照“水調歌”的曲譜填寫的歌詞,因此在聲韻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律。

祖詠-望薊門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代的范陽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率十六州,為東北邊防重鎮。它主要的防禦對象是契丹。玄宗開元二年,即以幷州長史薛訥為同紫薇黃門三品,將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斬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幹。這首詩的寫作時期,大約在這二十年之間,其時祖詠當系遊宦范陽。

燕臺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臺,這裡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燕臺一去”猶說“一到燕臺”,四字倒裝,固然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筆即用一個壯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遊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道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開出下文三句。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王維-隴西行①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給人以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感受。中間兩句,點明瞭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於將軍書及時送到。最後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後到軍書。然而現在,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著烽火呢,還是點著了也望不見呢?反正是烽火聯繫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裡,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乾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儘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注〕①《隴西行》:樂府舊題。又稱《步出夏門行》,屬《相和歌。瑟調曲》。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裡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裡行間。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詩題一曰《過青溪水作》,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寫了一條不甚知名的溪水,卻很難體現王維山水詩的特色。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

春中田園作

王維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這是一首春天的頌歌。從詩所展現的環境和情調看,似較《輞川集》的寫作時間要早些。在這首詩中,詩人只是平平地敘述,心情平靜地感受著、品味著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難見到的斑鳩,隨著春的來臨,很早就飛到村莊來了,在屋上不時鳴叫著,村中的杏花也趕在桃花之前爭先開放,開得雪白一片,整個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開頭兩句十個字,通過鳥鳴、花開,就把春意寫得很濃了。接著,詩人由春天的景物寫到農事,好象是春鳩的鳴聲和耀眼的杏花,使得農民在家裡呆不住了,他們有的拿著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著鋤頭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經冬以後最早的一種勞動,可說是農事的序幕。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沖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現出來。而且將讀者也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

夷門歌

王維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題材的因襲,包括不同文學形式對同一題材的移植、改編,都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王維《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門歌》同樣也是故事新編式的傑作。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但從《魏公子列傳》到《夷門歌》,有一重要更動:故事主人公由公子無忌(信陵君)變為夷門俠士侯嬴,從而成為主要是對布衣之士的一曲讚歌。從藝術手法上看,將史傳以二千餘字篇幅記載的故事改寫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敘事詩,對題材的重新處理,特別是剪裁提煉上“縮龍成寸”的特殊本領,令人歎絕。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老將行

王維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這首詩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歷。他一生東征西戰,功勳卓著,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賞罰矇昧,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全詩分三段,開頭十句為第一段,是寫老將青壯年時代的智勇、功績和不平遭遇。先說他少時就有李廣之智勇,“步行”奪得過敵人的戰馬,引弓射殺過山中最兇猛的“白額虎”。接著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綽號黃鬚兒,奮勇破敵,卻功歸諸將。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描繪老將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轉戰三千里”,見其征戰勞苦:“一劍曾當百萬師”,見其功勳卓著:“漢兵奮迅如霹靂”,見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勢:“虜騎崩騰畏蒺藜”見其巧布鐵蒺藜陣,克敵制勝。但這樣難得的良將,卻無寸功之賞,所以詩人又借用歷史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慨。漢武帝的貴戚衛青所以屢戰不敗,立功受賞,官至大將軍,實由“天幸”;而與他同時的著名戰將李廣,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罰,最後落得個刎頸自盡的下場,是因“數奇”。這裡的“天幸”,既指幸運之“幸”,又指皇帝寵幸:“數奇”,既指運氣不好,又指皇恩疏遠,都是語意雙關的。詩人借李廣與衛青的典故,暗示統治者用人唯親,賞罰失據,寫出了老將的不平遭遇。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於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這首詩即與裴迪相酬為樂之作。

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著一“轉”字,便憑藉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蘇先生讀詩|《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66——127卷)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雲“晚年”,那麼中年呢?早年呢?為什麼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箇中消息。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