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引言

說起難民人們就會想到拖家帶口,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風塵僕僕去往別的國家避難的人。他們可能是受到戰爭的侵襲或者是當地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的影響,才會舉家搬遷,甚至一個部落一起搬走。難民的出現帶來的並不只是經濟方面的問題,對收留地的文化、社會關係和政治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很多東北亞地區國家或者部落的文化都受到難民影響,難民和當地人長期在一起生活是文化和習俗的交融與碰撞,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形成變化都起到一定作用。

日本列島受難民影響比較突出,“渡來人”稱號絕非憑空捏造。大量難民在日本列島安營紮寨,影響深遠

渡來人從字面上看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因為受到國內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遠赴別國,由於日本渡來人人口眾多,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中國過去就管日本人叫渡來人。這些渡來人本就是在東亞和東北亞地區發展生活的,所以在經濟作物和農作物方面受氣候影響不是很大,而他們攜帶而來的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幫了日本列島經濟發展不少忙。

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來自大陸或者朝鮮半島的難民都會選擇在列島紮根,大陸難民即使路過朝鮮半島也不會停留過久,因為朝鮮半島也是個難民集聚地,並沒有更空閒的地方接納後來的難民。

日本學者曾經做過一項粗略的統計,在彌生時代之後,從朝鮮半島搬到日本列島的難民有將近一百萬人。所以學者們也推斷,日本在飛鳥時代之前的文化基本上都是由渡來人承包的,沒有本土居民什麼事。

日本國旗是一張白色的背景加上中間紅色的圓,這象徵著他們的太陽神信仰。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對太陽情有獨鍾呢?這也和這些渡來人有關,根據日本有關太陽神的傳說,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太陽神怎麼繞都逃不過海水,而文獻中:

“父為天,母為河神女;神武也是 天孫,其母是海神之女。”

再加上神武天皇東征有離國渡河和“乘鱉神人”相助的傳說,所以就更能推測建立起日本的族群是來自朝鮮半島的人。日本人稱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所以對太陽神有著非常崇高的敬意,這是一種信仰,雖然不一定是日本本土催生出來的,但也是他們自古以來就有的東西。

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日本宗奉太陽神是從四世紀左右開始的,這時候的日本為了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於是神化了當時的統治者——應神天皇,這是一種政治手段,能夠在特殊時期給百姓生產和生活的勇氣。

在中國也有過這樣類似的例子,比如松贊干布把自己祖父和父親的功績、活動編造的和歷史上更高成就的可汗一樣,這樣的做法雖然是不客觀的,但也不能否認它的政治價值。

受到渡來人影響的肯定不止前文中提到的信仰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平日裡細枝末節的小事也可以看出外來痕跡。比如騎馬這件事,在日本有馬具和騎馬風習,有學者認為這是騎馬民族的象徵,所以把日本記載為一個在馬背上立下種種功勳的國家。

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可是在後來的研究和考古中並沒有發現這一點,只是恰好證實了來自遊牧民族的難民來到日本,帶來了先進的馬具和騎馬技術,這才使得騎馬風習逐漸在日本蔓延。

一場戰爭帶來的“歸化人”深切影響到了日本文化,白江口戰後日本社會體系發生巨大變革

在七世紀的時候,位居半島東部的新羅想要統一以往失去的這片土地——三韓一帶,所以請求唐朝派兵幫助,唐朝的軍隊加入戰爭之後迅速解決了百濟的問題,而後又把劍鋒指向高句麗,當時的高句麗佔據了百濟故地,是新羅的眼中釘,於是在公元663年兩軍交戰。唐朝幫助新羅解決了心頭大患,使得新羅得以實現統一願望,這件事情在歷史上都是有過記錄的:

“往者新羅隔於兩國,北伐西侵,暫無寧歲,戰士曝骨積於原野,身首分於庭界。先王愍百姓之殘害,忘千乘之貴重,越海入朝,請兵絳闕,本欲平定兩國,永無戰鬥,雪累代之深仇,全百姓之殘命。百濟雖平,高句麗未滅,寡人承克定之遺 業,終已成之先志。今兩敵既平,四隅靜泰。”

新羅文武王的自述讓我們更深的瞭解到這場戰爭對於新羅和高句麗的重要意義,高句麗戰爭失敗之後那些因為受到侵襲的百姓自然也不會在當地待下去。於是就出現了百濟、高句麗大量難民流入日本列島的情況。在日本天智天皇三年有日本古籍這樣記載:

“以百濟王善光王等居於難波。”

這句話應該就是形容當時逃走的百濟的王子和他的部下。

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到達日本列島之後的生活自然要比戰爭日子舒服多了,但是日本本土居民卻不會這麼想。大批難民來到這裡就意味著和唐朝作對,百濟的王子、達官顯貴們更是像一個個戰爭的導火索,使得日本列島整日擔驚受怕。早在唐朝幫助新羅解決百濟和高句麗的時候,就一直有傳聞出來,說唐朝的軍隊很快就會把矛頭指向日本列島。

唐朝本就是中國古代難得的盛世,加上地域遼闊、國力強盛,周邊國家沒有不害怕的,日本的天智天皇在這樣危言四起的環境下最後抑鬱而終。可見難民對日本列島的影響程度有多大。百濟的國度雖然被摧毀了,但是核心的人物都在日本列島又開始重新生活,這自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流民群體,也為日本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大批百濟人口的加入,首先在語言文字上就客觀推動了日本文化進步。漢字和漢語的流通為日本後來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都提供了不少便利,用漢字表達日本語,這樣的方法受到日本的認可並且在這段時期大力推行。

文字的作用在古代社會是顯而易見的,任何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都離不開文字的促進,所以總體來說,日本列島收納的這些來自大陸和朝鮮半島的難民客觀上對自己本土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從難民的角度看東北亞、東亞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窺視到戰爭發展帶來的影響和流民與地域傳統習俗的傳播和交流

東北亞地區難民較多的時期應該是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下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同地區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這是最容易碰撞出習俗差異的情況。

難民的產生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戰爭問題和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在東北亞地區,戰爭問題是首要的,因為東北亞地區大陸面積比較多,氣候條件變化也不是很大,所以小範圍的自然災害是不會對整個部落甚至國家造成太大影響的。

唐朝助力新羅國打敗百濟和高句麗,難民為何成為文明的傳播者?

可是相對而言,戰爭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就不可估量了。一場戰爭即使是戰勝國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更不用說那些本身經濟發展就不好的小國家了,他們的軍事實力又怎麼能和當時處於鼎盛的唐朝相比呢?這些難民流亡的方向不會朝著中國大陸,所以自然就會分配到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這一片。

戰爭帶來的人員結構調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最直接的一種文化碰撞方式。除了正常的戰爭之外,影響到普通百姓的還有殖民帶來的傷害。

難民的流動雖然會增加接納區的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可是在根本上也是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的。

從文中提到的,人們從百濟到日本列島,這樣的流亡方向很明顯是從文明、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到達文明程度稍微欠缺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就可以看到流民把先進地區的先進文化和語言、文字、信息等成果帶去了不發達的地方,促進該地的經濟文化長久發展。在一段時間內雖然有一定的社會壓力,但是從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來分析,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東北亞地區的文明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從文中難民攜帶的文化因素中就可以看出來,當然,文明的傳播和發展不只有難民流動這一個選項,還有很多促進一個區域文化發展和提升共性的因素。

從難民的角度看東北亞地區的歷史,文化是以一種被迫傳播的方式使得東北亞區域文明共性越來越多,總體來說是件好事,從戰爭帶來的傷害轉化為文明進步的階梯,這是時代發展的表現。

參考文獻:

《舊唐書》

《通典》

《德意志意識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