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奇書的第二章提出的實際是成為聖人的三大素質。

老子》第二章的開頭一段,為了說明“無”和“有”這兩個概念的相對性,以及它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係,還列舉了一大串相對的概念,進一步論證“無”和“有”與這些相對概念一樣,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對立統一關係。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天下如果都知道美的東西為什麼美,和它對應的不美的認識(醜)已經產生了。都知道善的東西為什麼善,和它對應的不善的認識(惡)也已經產生了。所以“有”和“無”是相互生髮的相對關係,就象難和易是相互成就的相對關係,長和短是相互比較的相對關係,高和下是相互位置的相對關係,音和聲是相互組合的相對關係,前和後是相互跟隨的相對關係一樣。

其實,這段話一翻譯過來,大家就應該覺得它和第一章的關係比較密切。因為,它是在提出了“無”和“有”這兩個相對概念後,對“無”和“有”相互關係的解釋。為此而列舉的一大串其他關係,不過是論證方法的需要,是為了說明“無”和“有”這對關係和其他關係一樣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對立統一關係。到了這裡才算把“無”和“有”這兩個概念交代完整了。所以,此前劃歸第一章似乎更為合理。劃到第二章只能當成承上啟下的過渡段來看待。

第二章,向聖人級的統治者提出了三大要求。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高層次高位置的聖人統治者,應該做“無”所界定或代表的事。施行不用任何語言、規定就以身示範,遵從規律的教化。讓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勉強解讀描述。任萬物自由生髮而不在其孕育變化時干涉。幫助萬物自然發揮功能而不依仗自己的優勢去改造。最後使萬物完成本身固有的使命而不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貪天之功歸為己有。正因為幫助了它而不居功,所以更不會被埋沒,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去掉。

解讀:

這段話向聖人級的統治者,或者說統治者要成為聖人,提出了必須達到的三個要求,必須具備的三大素質:即一是處無為之事。二是行不言之教。三是萬物作焉而不辭。

處無為之事的具體內容,老子在這一章緊接著就進行了論述,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行不言之教的具體內容,老子在第三章開頭也進行了論述,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萬物作焉而不辭的具體內容,老子在以後的“多言數窮”,“悠兮其貴言”和“希言自然”的章節裡進行了論述。他的本意是讓萬物自由發展,順乎自然,連評說都不要,少說多做才接近自然。

這三大要求是第二章的核心。第二章從生而不有開始到第三章的使民心不亂,應該劃在一起。因為都是解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是緊密聯繫的兩個論點的具體內容。真正的第三章應該從“是以聖人之治”開始。

第2章 “處無為之事”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什麼都不讓做,什麼都不做。老子的本意是主張做“無”所代表的那個時段的事,做“天地之始”那個時段的事。天地的原始狀態,就是天地生成時,聽憑天地自然的自由的發生和發展的狀態,沒有人的主觀意志干預的狀態,就是順乎自然的狀態。具體內容,具體的衡量標準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裡生而不有的“有”,是老子在第一章提出的“名萬物之母”的“有” ,它是指萬事萬物的孕育時或開端變化時的狀態。生而不有的真正意思是讓萬事萬物自由生長而不要在它的孕育狀態下或開端變化時就干涉,也可以說不要在母體時期就干涉,從根子上就干涉。“為而不恃”,是要求人們對萬事萬物,要順萬事萬物之性去幫助,不要依仗自己的優勢去改造,讓其符合自己的意志去發展。至於“功成而弗居”,則是不主張把萬事萬物發揮固有的功能、本性,獲得的成果,記在自己的賬上。這樣對待萬事萬物的孕育發生,對待萬事萬物的發展幫助,對待萬事萬物的成功態度,就是在做“無為之事”,就是“無為”。

“行不言之教”,就是不要用語言規定什麼,提倡什麼或反對什麼。聖人級的統治者如果能“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這樣以身示範,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形成風俗習慣,形成教化,則下層平民就會“不爭,不盜,不亂”。比什麼規矩、制度、法律都強。秦朝的以吏為師,可能就是行不言之教思想指導下的實現形式。

“萬物作焉而不辭”的具體內容是:“多言數窮”、“悠兮其貴言”和“希言自然”。涉及了第五章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十七章的“悠兮其貴言”和第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

其中第五章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老子在提倡聖人級的統治者向天地學習的道中,結論性的語言。意思是:多一些理論概括,多下一些結論,甚至於多到百家爭鳴,不如守住事物本身的自然本質,不如守住事物本來面目的不偏不倚中庸平和公平公正。實際上是在強調真理的相對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階段性產物,而事物本身的規律是很難終結的。比如基本粒子,原來認識到原子,它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體積最小的物質。現在隨著粒子加速器這種研究方式的進步,更小的質子、中子、輕子、夸克等等相繼被發現,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就成了相對真理。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下具體事物的結論,窮究一些具體事物的變化,不如守住事物的總本質,更接近真理。而第十七章的“悠兮其貴言”,是要悠然超脫的統治者,通過少說多做即“貴言”,來保持說到做到的信用。儘量少的發號施令,少許願,少說空話,少發表言論,少下結論,等事情成功了,諸事順遂,老百姓就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達到“太上不知有之”的最高境界。 這是“萬物作焉而不辭”,在領導藝術中的應用。是領導應該怎樣獲取民心,獲取老百姓最高評價的要求。言多語失就不能得道,就不能成為聖人級的統治者,就不能“悠兮”,悠然自在的“功成事遂”,自然也不會得到老百姓的最高口碑。至於第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不僅僅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少發表言論才能保持天然”,實際上是在重申“不言”。 這裡的“希”,老子曾在第四章下過定義,叫做“聽之不聞,名曰希”,即聽它聽不到才叫“希”。因此,“希言”就是無聲的語言,聽也聽不到的語言,和前邊的行不言之教的“不言”是一個意思。老子認為不言或無聲的語言或聽也聽不到的語言,才保持了自然。不過,以前他要求統治者“萬物作焉而不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悠兮其貴言”等,從來沒有深入解釋,這裡以天地為榜樣作出瞭解釋。因為你的言論不可能長久的起作用,就像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一樣。誰在管颳風下雨這件事呢?天地。天地管的事都不能長久,何況根本就沒法和天地相比的人呢?所以,追求道從來都不是靠說、靠辭、靠言、靠什麼百家爭鳴的理論,靠具體事物的結論,而是靠順其自然,靠事物本身的規律,靠身體力行的無聲的語言——即表率!因為統治者的言論不可能長久的起作用,所以不如不說。那麼應該怎樣從事道呢?就是“萬物作焉而不辭”,就是“行不言之教”,就是“悠兮其貴言”,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單地說就是做,就是統治者先做出樣子,以上率下。你追求什麼,做的是什麼,得到的就是什麼,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