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下跌、比特幣避險“神話”破滅——避險資產在哪裡

一直被譽為避險資產首選的黃金,今年似乎不那麼避險了。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時刻”,黃金遭遇大量拋售,金價大幅“跳水”。除了黃金,比特幣也被部分投資者當成避險資產,甚至稱之為“數字黃金”。沒想到的是,比特幣今年同樣遭遇了“滑鐵盧”,一度跌破4000美元。

傳統避險資產還避險嗎?避風港又在哪裡?

黃金還避險嗎?

在金價一度大幅跳水後,黃金在近日創下新高,一些投資者又開始“蠢蠢欲動”。4月14日,國際金價觸及1785美元/盎司,突破2012年10月以來的高點,一個月內上漲超過23%。

但3月黃金深幅下跌的場景還是讓人心有餘悸。3月9日美股熔斷開始,黃金連續下跌,創下1983年以來的最大單週跌幅。等到10天之後,也就是3月19日,黃金已經下跌了12%。期間,黃金一度跌至1450.9美元/盎司的歷史低點。

這一深幅下探讓黃金避險資產的地位“岌岌可危”。那麼,黃金大幅下跌是否意味著黃金的避險功能失效了呢?

實際上,黃金像這樣的大跌並非首次。當市場恐慌情緒急劇飆升時,黃金失去避險特質也並非首次。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黃金慘遭拋售並跟隨美股大跌,跌幅超過30%,也曾被認為是其避險屬性失效。

“這並不代表黃金不再是避險資產。”招商銀行研究院認為,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當恐慌情緒上升到極高時,權益資產的暴跌以及產品贖回壓力,會導致資產管理機構面臨系統性的流動性緊張問題,減持黃金等非核心資產,保證組合的流動性安全就成為其最重要的選項之一。

也就是說,黃金在3月被大量拋售,是因為在金融市場恐慌性下跌時,投資者短期內流動性不足,也就是缺錢。需要儘快的賣出最易變現的資產來換取現金,以補充流動性。而黃金恰恰是最易變現的品種之一。因此,在金融市場遭遇劇震之時,黃金隨之大幅下跌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元在此期間的上漲也能印證這一點。由於市場對美元現金的需求短時間內推升美元走高。從3月9日開始,美元指數迅速走升,直到3月18日,美元指數在4年之後,再度突破了100的整數關口,3月19日,美元指數在漲至102高點後回落。

更有人把市場與黃金之間的“愛恨”總結為:市場一般在悲觀的時候買黃金,在絕望的時候賣黃金。

因此,即使出現了深幅下跌,也並非意味著黃金就此“失色”。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隨著全球負利率愈演愈烈,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價值還會不斷提升。

海通宏觀分析師宋瀟認為,低利率環境下,黃金價格處於長期溫和上行區間。人口老齡化和技術進步緩慢導致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而面對經濟的疲軟,各國央行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刺激,導致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利率都處於歷史低位,使得黃金的保值需求一直存在。但是目前各國利率進一步持續大幅下行的空間有限,因此黃金價格存在長期上漲基礎,但長期上漲幅度在溫和區間。

比特幣殺跌

與黃金創下新高的行情相比,被部分投資者稱作“數字黃金”的比特幣則慘淡得多。

3月8日起,比特幣開始上演“大雪崩”行情,從3月8日0時44分9141美元開始不斷下跌,凌晨1時跌破9000美元后,再一路狂跌至3月8號的最低點8465美元。3月9日12時29分左右再次跌破8000美元重要節點,再在23時49分左右跌至最低點7695美元,24小時內跌幅近19%。

市場“雪崩”並未就此結束。3月12日,比特幣繼續暴跌,24小時內最大跌幅超過50%,最低跌至3915美元,創下2019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

比特幣在一週之內價格大跌三分之二,以太幣等其他“數字貨幣”也同樣大跌。這更讓大量相關合約隨之爆倉,那些加了槓桿的投資者損失尤為慘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市場“血流成河”

這讓不少幣圈投資者自嘲:等“減半”行情,沒想到等來的是資產減半行情。

比特幣“減半”指的是,比特幣每四年新增量自動減半。比特幣從誕生之日起,就設定了有限的總量——2100萬個,每10分鐘產出量固定,且每四年新增量自動減半,到2140年為止的規則。這一高度模仿黃金的規則也讓部分投資者認為,比特幣也能和黃金一樣,具有同樣的避險屬性。

今年5月,比特幣將迎來第三次“減半”。因此部分投資者認為,比特幣產量減半將引發價格上漲。這在此輪暴跌之前,可以說已經在“幣圈”內形成了“共識”。除此之外,市場認為,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市場普遍低迷,一部分避險資金將湧入比特幣市場,進而推高價格。

在市場的“共識”之下,2020年1月以來,比特幣市場確實曾一度迎來漲勢。1月3日,比特幣從6875.93美元開始,迅速突破7000美元和8000美元兩大關口。到了1月27日,比特幣價格突破9000美元后上漲加速,此後在在10000美元以內盤整後,2月9日上午突破了10000美元大關,兩個月漲幅暴漲45%。

但暴漲過後,等來的卻是更加慘烈的暴跌。

近日,比特幣暴跌行情雖已經結束,但在4月13日,比特幣再度跌破7000美元關口,這讓不少投資者認為,“減半”行情或將難產。

對於比特幣的“避險”功能,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指出,比特幣根本不可能像黃金一樣成為重要的避險資產。最後,可以避險的,依然還是黃金及最主要國家的國債和貨幣。比特幣這種將總量和階段性產量完全事先設定,而且階段性產量定期減半,沒有調控餘地的設計,使得貨幣流通量難以與可交易的社會財富的規模相對應,同時,缺乏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也就失去有保障的社會財富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必然使其幣值難以保持基本穩定。

避風港在哪裡

到底哪一類資產才是安全的避風港呢?

主流的避險資產一般包括債券、貴金屬、美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等。

招商銀行研究院就對1990年至今14次市場恐慌階段的避險資產表現進行了排序,以勝率的排序來看,日元(86%)>美債(79%)>中債(75%)>瑞郎(71%)>黃金(64%)>美元(36%)。

研究發現,在市場恐慌階段,日元以及主權債的避險特徵相較於黃金和美元來說更強。

具體來看,黃金和避險貨幣對比,黃金、美元、日元、瑞郎在恐慌階段的相對避險強弱來看,日元在避險區間中的平均收益率最高接近3%,瑞郎次之,黃金則最差;債券方面,由於美債是全球定價資產,美債利率在避險情景下的下行幅度往往都相較中債更強。

招商銀行研究院認為,在恐慌時期,從安全邊際、流動性和抵押資質的角度來說,核心國家主權債均為最佳配置資產,因此市場資金往往也會一擁而入購買以美債為代表的核心主權債。

在此輪波動中,人民幣資產也備受青睞。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年初至今,中國股市的累計下跌幅度遠小於歐、美、日、韓、印等主要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市場而言,投資是“買未來”,而非“買過去”。未來長期的經濟穩健性,將會成為市場考慮的核心要素。基於此,人民幣資產有望成為新型避險資產——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毫無波動的“避風港”,但是憑藉相對韌性和成長性,能夠成為全球長線資金在風浪中的“壓艙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