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易之:杜甫的崇高與厚重,全世界都能讀懂

最近,在表情包裡很忙的杜甫,在BBC上也紅了。

BBC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詩人》,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參與制作的“大咖”還真不少:主持人、腳本撰寫人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邁克爾·伍德,2016年他出品的《中國故事》同樣很紅;扮演杜甫的是“甘道夫”“萬磁王”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宇文所安這位中國古典文學界幾乎無人不曉的美國漢學家,也被邀請在片中作解讀。

那位“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杜甫,飛躍千關萬山,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也再一次證明了中國文化的超時空屬性。

當然,紀錄片也直言,“在東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人聽說過他的名字”。這說明,杜甫在海外的名氣並沒有這麼響。

這也不奇怪。詩,本來就是語境依附性最強的作品,一翻譯韻味就會有損失,中外詩人都能很難避免這樣的傳播困境。即使是莎士比亞,一般人能說出幾段《威尼斯商人》,但有多少人讀過他的十四行詩?

上大學那會兒,老師曾向我們推薦宇文所安的《初唐詩》《盛唐詩》。不過老師還補充一句,外國人寫的,還是有點隔。仔細一琢磨就能發現,宇文所安的解讀,有些詩句的意思都理解反了。但是,如果我們希望中國文化走得遠一點,就得依賴這種世界性解讀,哪怕他們的解讀有點腦洞大開,有些疏漏紕繆。

紀錄片裡,為了解釋杜甫,片裡選了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來做類比。可以想見的是,這些希臘、意大利、英國詩人的名字一出現,觀眾馬上就理解了杜甫在中國文化裡的咖位。這說明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已不只是詩人的名字,他們構成了一種文化標準與文化背景。哪怕沒讀過他們的書,也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種“常識”。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我們當然也希望他成為這樣一種世界公認的“常識”,在世界範圍內定位他的座標。這還需要全世界來參與對他的詮釋。

當BBC選擇了杜甫,作為一個古典文學的畢業生,我也心下一喜:你們終究還是發現他了。《紅樓夢》《三國演義》已是名聲在外,但耐心解讀一位最會寫格律詩的詩人,那可當真不容易。

這也說明,文化隔閡也沒我們想象中那麼厲害。什麼七律、五律、失粘、拗救,只要耐心一點,都不會構成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固然獨特,但人類共通的情感,能穿越幾千年,當然也能穿越國境線。

杜甫已是中國文化中比較硬核的部分。不誇張地說,理解了杜甫,也就更能理解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杜甫在BBC上紅了一把,證明真正的崇高與厚重,全世界都能讀懂。

願這樣優雅的對話多一些,再多一些。因為,文化的交流和對話能夠消除差異和誤解,讓全世界的心走得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