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是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匯聚而成的複合水系,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第三長河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珠江保護非常關注,其中10多次提到“珠江”。要求加快制定珠江水量調度條例,嚴格珠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加強珠江河口綜合治理與保護,推進珠江三角洲河湖系統治理;開展珠江河口區域水資源、水環境及涉水項目管理合作,重點整治珠江東西兩岸汙染,規範入河(海)排汙口設置等。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珠江流域成為共識。目前,珠江流域水質在全國主要流域中穩居前列。
掛圖作戰,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
“全社會行動起來,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珠江母親河,做珠江的守望者,把破壞水環境行為作為我們共同的敵人。”2019年10月,廣州市民間曾發出保護珠江倡議書。
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繫馬雄山,流經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從而形成支流眾多、水道紛紜的特徵。
多年來,珠江流域水質在全國主要流域中穩居前列,但是,由於區域內人口密度大、經濟開發強度高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流經城市內河涌以及部分跨市河流汙染較重,導致珠江水質受到一定影響。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珠江,一直是國家有關部門、廣東省的一項重要工作。記者梳理發現,2013年2月,廣東省制定《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2013年—2020年),提出總體目標“一年新進展,三年新突破,八年水更清”,明確提出,2014年前劃定東江、西江、北江和韓江等重要河流水源保護敏感區,敏感區內禁止建設化學制漿、印染、鞣革、重化工、電鍍、有色、冶煉等重汙染項目。
“充分發揮珠江水運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小、汙染少等比較優勢,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2018年5月,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和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發佈《推進珠江水運綠色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
2019年11月,水利部印發《珠江—西江經濟帶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對珠江流域重要河段的岸線保護與利用進行規劃,充分體現了保護優先的理念。
“面對我省水環境的問題與短板,廣東把水汙染防治作為全省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舉全廳之力、匯各方合力,以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為目標,以掛圖作戰、系統治水為手段,奮力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說。
除了官方河長,還有民間河長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廣東省河長辦正式開通全省統一的河長熱線電話,誠邀公眾監督河湖管護。
該河長熱線將24小時不間斷受理群眾涉河問題投訴。當市民撥打河長熱線時,服務平臺將通過AI導航服務,利用語音識別,將市民投訴電話精準轉撥至相應區域的河長辦,實現通話過程錄音、話單的同步,以便後續的記錄翻查。
2017年年底,全省境內河湖全面建立河長制,構建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制組織體系。目前,廣東已設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3萬多名,加上村民小組設立的河段長兼巡河員,總人數超過15萬名。
《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廣東省境內東江、西江、北江、韓江及鑑江五大河流(流域)分別由省委或省政府負責同志擔任省級河長。
除了官方的河長,還有民間的河長。
在廣州市天河區車陂湧,時常能看見志願者巡河的身影。天河已在13個街道組建了多支“巡河護湧”志願服務隊,共有隊員800多人,民間河長70多人。
河長制的推行,讓珠江流域的保護有了強有力的抓手。
珠海高欄港區位於珠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優越、水生態環境適宜,從事水產養殖、運輸活動較頻繁,但無序發展的養殖業也帶來了侵佔水道、河岸和蠔殼亂堆放等一系列問題,附近生活的群眾深受其擾。
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該區通過採取拆除非法漁業設施、違章建築綜合執法、河道清漂、汙水管網改造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我小時候還在這條湧裡游泳,現在看到河涌重見天日,心情很激動。”廣州天河區珠村公司黨總支書記潘偉坤興奮地說。有著“中國乞巧第一村”之稱的珠村,將已經被水泥路面覆蓋20年的深涌中支湧,重新揭蓋復湧,珠村再現20多年前嶺南水鄉神韻。
記者採訪發現,珠江流域通過河長制,解決過去許多想解決而又無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水環境和水生態發生顯著變化,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城市案例
佛山:全國首創河心島島長制
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鎮的北江支流上,有一個名叫“鯉魚沙”的河心島。從高空俯瞰,島上密林掩映,綠意盎然,成千上萬只鷺鳥聚集於此。
佛山河網密佈,西江、北江穿境而過,境內共有3207條河涌,146座湖庫,全市水域面積約佔10%,是典型的嶺南水鄉。
2017年以來,佛山將48個河心島的生態修復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在全國首創河心島島長制,以此帶動全市水域生態保護。
佛山是以製造業立身的城市,2019年成為廣東省第三個GDP過萬億的城市。佛山在水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嚐到了甜頭,收到了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雙豐收。2019年,該市財政科技投入98.16億元、市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總規模達90.7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839家、實現全職引進兩院院士零的突破……
肇慶:堅持生態環保“三個絕不”
肇慶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重要的生態屏障,西江流經肇慶全境。肇慶始終堅持生態環保的“三個絕不”:絕不以透支資源來換取一時的效益,絕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一時的繁榮,絕不以犧牲老百姓健康和子孫後代福祉來換取一時的政績。
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才、企業、高校紛至沓來。
肇慶新區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張瓊島,是肇慶新區引入的第一位博士。他笑言:“新區一年頂其他地方三年。”
“新區的環境依山傍水,港澳和國外的科研人才很在乎科研的環境,對生活品質要求高,肇慶的水、空氣、生活環境都是無可挑剔的。”跨行科技技術總監兼副總經理劉立說,在進行一番考察後,跨行科技最終選擇在肇慶落地。
2019年,肇慶市4所本科高校加快建設,引進香港公開大學合作辦學,廣州大學松田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落戶肇慶。
在珠江流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許多地方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發展之路、高質量發展之路。
閱讀更多 新華網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