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屬於人類享樂範疇”,對這句話你同意嗎?為什麼?

卜耐夫哲學


不完全同意。

文化是由人的精神活動所催化而成的,跟人的精神思想直接掛勾。就拿文學藝術來說,如果作者都缺乏寫作的樂趣,那又何來作品呢?我們要認清的是,像這些文化作品,是由人的某種情緒所加,所急需宣洩而形成。從一定的高度上去看,這是一種令人舒適的行為。

所以,催生這些文化作品的形成的過程,是有一定的樂趣成分的。

但我不同意的一點又是什麼呢?享樂是個帶貶義的詞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什麼追名逐利、貪圖物質、縱情私慾等。“文化屬於人類享樂範疇”這種說法不太嚴謹,換種說法更好——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屬於一種可令人精神愉悅的行為和對象。這樣再來看,其理就大差不差,更令人信服了。


大河與歌


文化屬於人類享樂範疇,我完全同意這句話。但是要解釋為什麼那就有點難度了。試著按我的理解努力解釋一下。希望你能滿意我的回答。

文化是對於天地萬物所產生的信息,創造融匯的過程。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多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只能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既包括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文化也包含了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的分支極其廣泛,幾乎延伸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聯合國審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以及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的銘文、洞穴以及其綜合體;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

中國已經在聯合國申請批准了文化遺產30項,中國篆刻、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書法、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端午節、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媽祖信俗、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南音、熱貢藝術、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西安鼓樂、粵劇、花兒、瑪納斯、格薩(斯)爾、侗族大歌、藏戲、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秀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茶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批准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

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

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3項)

而這些文化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不斷演變。淘汰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習俗,落後工藝等。把先進的,正確的發揚光大。

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在享受著我們祖先所創造的燦爛文化。


聿遠


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是廣泛而深厚的,它能引發愉悅的情感,也能發人深省受益終生。文化的傳承積澱更是構成歷史的記錄。把文化定位在享樂範疇,顯然是把文化與“快餐文化"畫等號,這樣的認識未免過於淺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