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文/阿素

導語:現在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歷史書上有著很多的比較,諸多比較中,唐宋兩朝較為突出,因時間相近,從而被拿出來多次相對比。對於唐朝來說,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較於強盛,而宋朝則相對較於弱小,經常遭到外敵的侵犯。可經過數據的統計,宋朝對外戰爭勝率70%,唐朝不到50%,明明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唐朝軍隊

唐朝多是對外發起戰爭

軍力強大是唐代的一個鮮明的軍事特點。唐朝統一了隋朝末年軍閥割據的中國,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時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百濟等國收其地為州縣,並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徵調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為李唐征戰。

就單看戰爭勝敗率,顯而易見,毫無疑問的是宋比唐高。但其實那個時候唐朝對外發起戰爭實際上是在開拓疆域,大多都是遠離本土的區域作戰,成敗對結果的影響不是很大。與之相較下,宋朝的很多戰爭都是為了保家衛國,若戰爭一旦失敗,很可能就徹底失敗,甚至覆滅。

實際上,戰勝率就單純的是個數據而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唐朝之所以給人一種強盛的感覺,是因為它的戰爭都是對外用兵,並且還消滅了不少的潛在威脅,並極大化擴大了疆域面積。而宋朝卻面對著極大的挑戰與極多數的外敵。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唐朝疆域圖

對於唐朝而言,當時的疆土面積是非常大的,佔地面積在一千萬平方公里左右。那時唐朝的面積之所以那麼大,不僅僅是因為自身面積大,還因為其常年發生對外戰爭,發動佔領,從而擴大了自己的疆土面積。

對外戰爭,顧名思義,部隊要遠離自己的家鄉,在別人的地盤上進行作戰,很明顯的是這種作戰並不佔據任何優勢,從而勝率少,不過反觀當時的格局與條件,可以取得如此的成果,也是令人所讚歎與稱讚。而我們再往前看看,戰勝率高達70%的宋朝。

宋朝多是被動作戰

當時宋朝時期的疆土面積,只有400萬平方公里左右。我們都瞭解宋朝時期,對於宋朝的歷史也百看不厭,那時的宋朝經常會受到外來少數民族的侵犯,可謂是捉襟見肘,自身難保。對於當時的宋朝而言,別說擴大疆土 就算是能保住自己本身的疆土,就算是萬中之幸。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宋朝同少數民族作戰

宋朝時期的戰爭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保衛國家的戰爭,大都是屬於防禦戰,堅守自己的城池,在自家的家門口打仗肯定是佔了不少的優勢,從而宋朝戰爭的勝率才會那麼高。相比之下,在侵佔土地的唐朝面前,只能顧著自身土地的宋朝而言,這70%的戰勝率,著實不足一提。

唐朝徵高麗失敗

再者,我們還可以從大唐的三徵高句麗與宋孝宗的北伐中找到答案。唐朝為了滅掉高句麗,不惜歷經兩代帝王,三次東征,也不惜歷經兩次挫敗。第一次的挫敗是在公元645年的2月,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十萬精兵一齊出馬,卻因久攻安市城不下,挫敗而歸。

第二次的失敗是在公元661年4月,唐高宗李世民派遣雅相,及諸胡兵共三十五路兵馬水陸兩道同時進攻高句麗,那一次一路戰事皆捷,直到進攻至高句麗的首都平壤城,久圍不下,糧草供應將無法維持,於是迫不得已,下令撤兵回巢,雖說兩次東征,兩次失敗,但唐朝並沒有放棄,而是抓緊時機,吸取經驗。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高麗王子

唐朝三徵高麗

唐平叛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引發新羅與唐朝的戰爭。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渤海國佔據。

在公元666年6月,唐高宗再派大將契苾何力等將兵再次征討高句麗,終於在公元668年9月,唐軍衝進了平壤城,高句麗終為唐所滅。想必大多數人會很好奇,如此興師動眾之舉,是否值得唐朝去那樣做。

答案其實很明顯,如果不除掉高句麗,其在日後,勢必會成為唐朝的隱患,並且還會威脅到唐朝的地位。如果單純只是看唐初高句麗對唐朝的畢恭畢敬,俯首稱臣來說,是大可不必這樣大動干戈的。其實,如果仔細回顧歷史,高句麗這個國家的能力不容小覷,自從它迅速發展起,每逢中原動盪不安之時,它必趁火打劫。

早在曹魏時期,從毋丘儉東征開始,中原便開始和高句麗有了軍事較量,再到隋朝,也是三徵高句麗。於高句麗而言,中原強它就示弱,可其示弱並不代表它能夠安分守己,反而是想伺機而動,高句麗並不會單純的誠服,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其征服,或許這過程會艱辛。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唐朝同高麗的戰爭

三徵高句麗僅僅只是唐朝戰事的一個縮影,可它卻反映出唐朝大部分戰爭的情況,哪怕出師不利,也要爭取時機捲土重來,學會吸取經驗,從挫敗中找到方法,直到消滅敵人,換來和平為止,這也對歷史產生了深遠而悠久的影響。

宋朝決策失利

北宋中期以後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 ,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

宋朝,因為在唐朝之後,吸取了唐朝“安史之亂”的經驗,總結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整理管制整個國家,可無奈,宋朝的政治決策並不明智,更何況當時的宋朝,面臨著後勤不足的致命問題,無論國力多麼強大,可面對需要離開疆土去戰鬥的時候,都會失敗。

因為馬匹不足,是致命的問題,再加上管理不得當,政治的混亂,靖康之變毀滅了宋朝。宋朝不像唐朝那般,敢於吸取經驗,面對困難,更敢於迎難而上不畏艱險,或許做出一個決策或失去很多,但也要不惜一切代價,為了自己朝代的未來著想。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勝更多,為什麼認為宋朝比唐朝弱?

靖康之變

所謂,唐盛宋弱,並不是無稽之談,也不是空口評說,而是根據很多道理與依據來的,單單的一個戰勝率並不能代表什麼,更何況兩者的戰爭類型不同,一個不用的擔心自己的疆土被侵略,而另一個卻還是在誓死捍衛自己的國土。

結語:由此可見,兩者所追求的完全是兩種不相同的概念,也是兩種不相同的目的,同樣,面對問題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一個敢於接受失敗,有足夠的能力去調整分析失敗,也能夠重整旗鼓,捲土重來;而另一個,卻得過且過,無作為。其實,我們所謂的比較與差距,就隱藏在態度中。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一》

《北大宋史專題課·第一課·宋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

《舊唐書·本紀·卷七》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素說歷史”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