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中國式成長照樣玩轉美國職場

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中國式成長照樣玩轉美國職場

“國家暢銷書”作者亞歷克斯·班納言在出版《第三道門》這本書之前,他滿腦子想採訪的就是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所以當有人介紹他採訪陸奇時,這位暢銷書作者說到:“我想採訪的人是,哦……是我的朋友想學習的人,大家都知道的人……”

但是此人告訴班納言:“相信我,陸奇絕對是一個你值得采訪的人。”

事實果真如此,班納言被陸奇的成長經歷、個人魅力深深的吸引住了,毫無疑問,《第三道門》中,除了比爾·蓋茨、巴菲特外,陸奇必在其中。

微軟CEO斯蒂芬·鮑爾默如何評價陸奇的呢?

集資深專業技術知識、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廣泛的商業知識於一身,在業界是非常罕見的奇才。

通過百度百科搜索“陸奇”,介紹是:復旦大學碩士,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40多項美國專利,雅虎執行副總裁,微軟執行副總裁,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等等。你會發現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光環和標籤,但是卻沒有他的任何成長經歷和成功的經驗分享。

那麼,通過《第三道門》我們去了解陸奇如何成為微軟在線業務副總裁?我們這些普通職員如何借鑑他的方法,在職場上步步高昇?

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中國式成長照樣玩轉美國職場

1.階層可能固化,但是個體從未固化

陸奇出生在上海一個偏遠鄉村,並在那裡長大,這個村莊和當時很多中國村莊一樣,沒有自來水,沒有通電,村子裡的人很窮,許多人因為營養不良而身體畸形。整個村子只有一個老師,但要給數百個孩子上課。27歲那年,陸奇掙到了有生以來最大的一筆錢——一個月賺了7美元,20年之後,他成為微軟在線部門總裁。

(這個時候班納言很震驚,震驚之餘,本來想採訪的問題一個也想不起來了,只能像小學生一樣笨拙地舉起手問:“您是怎麼做到的?”)

陸奇當時笑了笑,接著繼續講他的故事。在他7歲的時候,他的夢想是成為造船廠的工程師,但他的身體太瘦弱,不符合工作要求的體重指標。別無他法,他只能拼命努力學習,最後順利考入上海頂尖大學——復旦大學,在那裡,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真正轉折。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是分階層的。而這些年,階層固化的話題一直被討論,那些有錢人。好像一直都那麼有錢,他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佔有更多的資源,從而擁有更多的財富。聽起來有些可怕,不,其實比這個更可怕的是那些不是很有錢的人,認命了。他們不相信人可以改變階層束縛,他們不相信個體從來沒有固化。比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意識固化。

記得有一次,我坐高鐵,當我從二等座走到商務座的時候,驚奇的發現,除了睡著的人,商務坐上大多數人都在辦公。一等座上不少人都在讀書,而二等座上的許多人都在打遊戲、看電視劇。

面對這個時代,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要相信個體從未固化,並且個人可以通過瘋狂的努力改變。

2、學習成功人士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時間

陸奇讀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他發現這些人都能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非常成功地調整自己的睡眠時間。陸奇也重新規劃了自己的作息時間。第一次,他減掉了一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慢慢地他減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最後,他發現晚上只睡4個小時,是最適合他的作息狀態。直到現在,他都沒有改變這個習慣。

陸奇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跑步5英里,6點鐘準時到達辦公室。每天他都能做到少食多餐,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一週工作6天。斯特凡·韋茨告訴陸奇,微軟公司裡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陸奇工作的速度是別人的兩倍,他們稱之為“陸奇作息表”。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工作狂,做不到陸奇那樣的工作狀態,但是大家的時間都是24小時,我們每個人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24個小時呢?

即使我們每天比別人多工作,多努力2個小時,那麼一年365天后,你比其他人相當於額外多出了730個小時。

3、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事業成功的開始

20多歲的時候,陸奇把自己多於他人的時間用來寫研究報告,看更多的書,努力實現他最大的夢想——去美國留學。

他說:“在中國,如果你想去美國,就必須通過兩門考試。參加這兩門的考試是60美元,我當時每個月只能賺到7美元。”“我需要8個月的時間才能夠賺到參加這些考試的錢。”

不過,陸奇沒有放棄,他所有的努力在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得到了回報。

一位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訪學教授要做一個關於模型校驗的講座,陸奇提了好幾個問題,這位教授很認同他提的問題,還問他是否做過和這個課題相關的研究。

陸奇不但做了研究,還在這個領域發表了5篇論文。這就是“陸奇作息表”的力量,他讓陸奇成為到場學生中準備最充分的人。那位教授看了他的論文,之後他邀請陸奇到美國去深造學習,還問他是否願意。陸奇如實地告訴了這位教授他的經濟狀況和困難,聽到這些,教授爽快地答應免除陸奇的資格考試費用。之後,卡耐基大學不僅接受了他的深造申請,還為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看似運氣,其實一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如果陸奇沒有去美國的夢想,他就不會努力學習該領域的知識,也不會聽卡耐基大學教授的講座。好運就像坐公交車,如果你毫無乘車的準備,那麼永遠也無法搭上車。

傑出人士的成功我們無法複製,但是成功的經驗我們卻可以學習、消化以及吸收,併為我們普通人所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