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小慶影視突擊隊
關羽失荊州,主要是他的驕傲自大的原因,輕識了東吳,沒把孫權放在眼裡,東吳孫權派諸葛瑾來給關羽女兒提親,關羽說“虎女焉能嫁犬子”,把孫權的兒子比喻成犬。諸葛瑾回去報告給孫權,孫權羞惱成怒,為失荊州留下禍根。
孫權多次派魯肅要荊州不還!
呂蒙裝病來麻痺關羽,讓孫權派別人做水軍大都督,孫權文面書生陸遜代替大都督,關羽沒把陸遜看在眼裡,帶著大軍攻打樊城,留了很少軍隊守荊州,曹操派大將於禁,龐德守樊城,陰雨連綿使淮河水大漲!關羽一看來了戰機,撅開河水,水淹樊城,這就是歷史的“水淹七軍”!
俘虜了于禁殺死了龐德!這才有後來龐德的兒子殺死關羽的後代!
關羽大勝嚇得曹操要遷都!
後方的荊州出事了,呂蒙白衣過江扮成商人,偷襲了荊州,關羽來救荊州遇到陸遜的隊伍截殺!等不到劉封和孟達的救兵,無奈之下走麥城,中了東吳的拌馬鎖,被呂蒙手下的馬忠殺死!
關羽之死,丟失荊州這是西蜀的最大損失!
無法實現諸葛亮的《隆中對》。
錯在劉備陣營沒有在後方的支持,荊州本來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只有關羽的一隻孤軍和東吳和北魏周旋,能有不敗之理!
民工愛歷史三國
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首先說說為什麼關羽必死?這不妨從荀彧之死說起。
荀彧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在曹操謀士中排名僅次於郭嘉,對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許多功勞,曹操對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遠遠高於曹操,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可是,荀彧這個人幫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漢室。到後來曹操封魏王加九錫,荀彧發現他有篡奪漢朝的野心,於是站出來反對曹操,結果曹操大怒,賜了一杯毒藥,害死了荀彧。
為什麼先說荀彧?因為關羽和荀彧是一類人。
關羽這人,沒事喜歡讀《春秋》,講大義。他追隨劉備固然有兄弟義氣的成分,但最根本的,還是希望能匡扶漢室,留名千古。
有一點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關羽被曹操俘獲後,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實際上是曹操封的。對於這個封號,關羽十分看重,畢竟這在名義上是漢朝所封,自己從此算是漢朝的官員了。
後來離開了曹操,按理說關羽就應該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劉備。因為在劉備眼裡,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關羽依然高調自稱“漢壽亭侯”,大旗上繡著“漢壽亭侯關”。在他看來這是榮譽,可是大哥眼裡這是曹操給的糖塊。華容道關羽私放曹操後,其實劉備心中就有點涼了,看來這個老弟有點靠不住啊。
關羽為什麼私放曹操?有意氣的成分,可是還有更深的考慮:假如劉備殺了曹操,那麼劉備很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曹操。
諸葛亮料到了關羽會放曹操,因為他知道關羽的目標是匡扶漢室。為什麼料到了還要讓他守最後一關?因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結果。到劉備取了西川,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極力勸說劉備稱帝,可劉備拒絕了,先自封了漢中王。為什麼?因為關羽這時在荊州呢,自己要是稱帝,等於是逼關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漢中王這件事,關羽心中也很不滿:沒經過漢獻帝批准,這就是僭越啊。所以,劉備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不肯受命。
《三國演義》其實寫得很是傳神,當費詩帶著劉備的任命書來到荊州的時候,關羽直截了當地問:“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因為他知道,作為王,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大怒。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啊,沒感覺到嗎?雖然最後關羽勉強接受了封號,其不滿已經昭然若揭。
費詩一定把關羽的反應原原本本告訴了劉備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很難做。讓關羽進四川吧,那今後一定鬧翻,關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場,自己則落下過河拆橋的惡名;讓關羽繼續鎮守荊州吧,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這時的孫權也很撓頭,因為關羽佔據荊州,隨時可以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曹操也很頭疼,因為荊州為戰略要衝,隨時能夠北上中原,攻擊許昌。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關羽就成了魏蜀吳三家共同頭痛的一個人物了。
但是,關羽本人也很頭痛。跟著劉備幹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磐龍觀史
關羽究竟死於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不單是呂蒙和馬忠的事,這個問題上到專家學者,下到民間巷議都有不同的說法,比較集中的答案都認為是“關羽大意失荊州”。
那麼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的嗎?荊州是塊風水寶地,孫權和曹操都想得到它,但最終被劉備擁有,但孫、曹並沒有放棄對荊州的奪取,尤其是東吳對荊州一直虎視耽耽,東吳始終咽不下一口氣,當初你劉備沒地盤時,我東吳借你南郡,現在得到了荊州卻不想還給東吳,為此事雙方多次明爭暗鬥,所以荊州的防守本身就是一個火藥桶,爆炸是遲早的事。關羽防守荊州時,對面是東吳老將呂蒙,關羽對於呂蒙是有所防備的,所以呂蒙一直沒有機會下手,為此事,呂蒙一直悶悶不樂。後來用陸遜之計,讓呂蒙以病告假,讓沒名氣的陸遜接替呂蒙職務,使關羽放鬆了對東吳的防備。所以歷史上一直傳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但關羽武藝絕倫,有勇有謀,只是一時大意就失了荊州,這可以解釋得通,但關羽因此敗走麥城,並遭到殺害,這就有點說不通了。因為如果關羽手中仍有兵馬,是可以奪回荊州的,即使奪不回荊州,擁有一支能水淹七軍的部隊,也不會被東吳所擒啊。自保應該是沒問題的。所以關羽的失敗不僅是大意二個字能概括得了的。那麼關羽究竟死於何種原因呢?
上圖為關羽
一、力量對比懸殊
1、部隊數量對比。關羽是一支孤軍。劉備的大部隊在兩川,關羽一支孤軍守荊州還湊合,但要進攻襄陽和樊城,必然要分兵出擊,那麼守荊州的人員要減少一半以上。而東吳和魏國是傾全國之力合力圍攻關羽,前面有曹操親率40多萬大軍阻在前,後有呂蒙東吳大軍堵在後,這樣的力量對比從根本上就已經決定了關羽的勝負。
2、部隊的戰力對比
關羽軍中大將就是關羽加關平、廖化。曹操軍中徐晃、曹仁等諸多上將。東吳有呂蒙、周泰、蔣欽、韓當等久經沙場的老將,皆是虎狼之輩。兩國還有眾多隨軍謀士。東吳以水軍為主。關羽雖然也有水軍,但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和東吳相比。關羽的部下大都是本荊州人士,歸附蜀國不久,人心還沒有為劉備集團收攏。荊州本身又是富庶之地,將士生活條件較好,更不會替關羽雲賣命。而東吳和魏國部隊都是久經戰爭歷練出來的,所以雙方戰力比較,關羽也不處於優勢。
3、謀略對比。關羽身邊沒有一個謀士。曹操身邊有滿寵、董昭等厲害角色,東吳有青年才俊陸遜,有老謀深算的呂蒙。雙方有智力上關羽明顯處於下風。
上圖為東吳陸遜
二、地勢條件對關羽不利
1、無險可守。初期魏國只派少部分軍隊來救樊城之圍的時候,關羽憑藉個人能力還能佔上風,後期當曹操親率大軍前來的時候,地勢條件對關羽就明顯不利了,曹操北方兵將最擅長的就是陸路作戰,當敵方數質量都超過自身的時候,就必須據險防守,而荊州無險可守,只能依靠城池防守,在曠野當中是很難抵擋強敵的。關羽在曹操大軍到來之時,已經喪失所有城池,只有小小的麥城還空著,那裡只能容納上千人就不錯了。。
2、江險不能用。長江雖然是個天然的險地,但江防早已被東吳所佔,沿江的據點已經都歸東吳,關羽少量水軍也不是東吳對手,所以依靠江防完全不可能。臨江佈防背後又有呂蒙大軍,據城所防前有曹操雄師,進退不得,前後難防。
三、人心不向著關羽
1、荊州兵士是關羽的主要力量,而荊州一失,軍心立即浮動,開小差的,出工不出力的,最後關羽身邊只剩下300餘人。
2、而可以相救的孟達和劉封又因看不慣關羽平時的驕慢,關鍵時候不肯相救,這就使關羽失去了最後的生存機會。
3、孫權因和關羽做親不成,對關羽懷恨在心,這就造就了東吳和曹魏的聯盟,把大多數人心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失去人心,怎麼會不敗。
四、劉備集團的戰略錯誤斷送了關羽
1、過早稱王。荊州之戰的根源就是劉備稱王,從而引起曹操的不滿,便準備攻打劉備,接下來便有了東吳和曹魏的聯盟。
2、對關羽的能力估計過高。曹操和孫權舉兵時,劉備遠在千里之外,荊州的戰況根本不可能及時掌握,沒有做幫助關羽的準備,當水淹七軍傳到劉備集團高層時,大家都是一片歡呼聲,沒有人冷靜地考慮關羽可能面臨的風險。就連諸葛亮也沒有這方面的準備,戰爭就是要做好勝負兩手準備,各種因素都應考慮進去,而劉備擁精後強將在千里之外,讓關羽一人獨掃兩國之兵,關羽豈能有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