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山海經》,陶淵明寫下了十三首怪詩,千餘年來不易解讀

從古至今,《山海經》的魅力長盛不衰,沒有因為歲月的變遷有一絲消減,反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更添神秘色彩。

它不僅以大量紀實性內容,收穫了一大票忠實粉絲,還以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在文學界屹立不倒,為不計其數的作者和作品提供了靈感。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憑藉自身愜意的田園生活受到追捧,以一篇靈動放逸的《歸園田居》直接在此領域封神。

然而,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對朝堂生活敬而遠之的閒散詩人,居然也與八竿子打不著的《山海經》扯上了關係?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趁著剛讀完奇書的興奮勁,陶淵明還一口氣做了十三首詩。只是,這麼多年,這十三首詩成了陶淵明最難理解的一組作品。


讀完《山海經》,陶淵明寫下了十三首怪詩,千餘年來不易解讀


01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這句話可以說是目前爭議最大的,關鍵就在"回"字上。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是十分好客的,對友人向來是來者不拒。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意思是鄰居朋友經常來我這裡,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則很清楚地表達了陶淵明的待客之道——只要有酒,不論高低,一定擺酒款待。

而這裡,陶淵明一改往常大氣的風範,開始埋怨起朋友來。說是自己居住在僻靜的村巷中,本是遠離喧囂,清高之舉,結果老朋友駕車來探望卻掉頭而去,嫌棄這裡是窮巷!

02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如果說,對朋友的抱怨只是陶淵明發發牢騷,那接下來的兩句詩可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一向不談時事的陶淵明開始評點政事了!

刑天的形象和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在《山海經》中是這樣記載的,"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

刑天是炎帝的得力助手,一直對炎帝忠心耿耿。後來炎黃大戰爆發,炎帝戰敗,被皇帝嚴重奪權。刑天十分不服氣,想替炎帝復仇,於是就有了上面這一幕。


讀完《山海經》,陶淵明寫下了十三首怪詩,千餘年來不易解讀


可以說,刑天是十足的猛士,他的故事也與復仇緊緊聯繫在一起。陶淵明在這裡引用刑天的故事,很難不被猜測別有用心。

更何況,彼時劉裕剛剛篡晉,時人對劉裕多痛憤,其復仇雪恨之心就有多強烈。

03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士。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鴟鴸出現在城裡,國內便有放逐之士。"

《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三危山的時候寫到,"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雕,其名曰鴟。"《山海經·南次二經》在記載櫃山時寫到,"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鳴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其中鴟鳥和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在同一個地方,但鴟鳥的命運就沒那麼好了。老百姓忌憚它外形醜陋、聲音難聽,將它醜化為不祥之物。

據說,張皇后為了篡權,將鴟鳥的腦子與酒混合,呈給唐肅宗喝。這種酒喝了不光會長時間處於醉酒狀態中,還會變得健忘。


讀完《山海經》,陶淵明寫下了十三首怪詩,千餘年來不易解讀


而現在學界紛紛猜測,陶淵明這是在借"鴟鴸"之典故,暗示恭帝被害的歷史真相!

很難想象,一位已經"帶月荷鋤歸"的詩人,擺明要與世俗同流合汙了,還會受《山海經》觸動,冒天下之大不韙寫下自己內心深處所認為的政治真相。

由此可見,《山海經》的魅力不論對哪位作者來說,都是無法抗拒的。

雖然沒人能看清書中的真相,但《封神演義》《紅樓夢》還是深受其影響,就連《西遊記》都取材其中,這種巨大的文學魅力甚至可以稱得上一種魔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