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山海经》,陶渊明写下了十三首怪诗,千余年来不易解读

从古至今,《山海经》的魅力长盛不衰,没有因为岁月的变迁有一丝消减,反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更添神秘色彩。

它不仅以大量纪实性内容,收获了一大票忠实粉丝,还以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在文学界屹立不倒,为不计其数的作者和作品提供了灵感。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凭借自身惬意的田园生活受到追捧,以一篇灵动放逸的《归园田居》直接在此领域封神。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对朝堂生活敬而远之的闲散诗人,居然也与八竿子打不着的《山海经》扯上了关系?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趁着刚读完奇书的兴奋劲,陶渊明还一口气做了十三首诗。只是,这么多年,这十三首诗成了陶渊明最难理解的一组作品。


读完《山海经》,陶渊明写下了十三首怪诗,千余年来不易解读


01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这句话可以说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关键就在"回"字上。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十分好客的,对友人向来是来者不拒。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意思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则很清楚地表达了陶渊明的待客之道——只要有酒,不论高低,一定摆酒款待。

而这里,陶渊明一改往常大气的风范,开始埋怨起朋友来。说是自己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本是远离喧嚣,清高之举,结果老朋友驾车来探望却掉头而去,嫌弃这里是穷巷!

0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如果说,对朋友的抱怨只是陶渊明发发牢骚,那接下来的两句诗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一向不谈时事的陶渊明开始评点政事了!

刑天的形象和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在《山海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是炎帝的得力助手,一直对炎帝忠心耿耿。后来炎黄大战爆发,炎帝战败,被皇帝严重夺权。刑天十分不服气,想替炎帝复仇,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幕。


读完《山海经》,陶渊明写下了十三首怪诗,千余年来不易解读


可以说,刑天是十足的猛士,他的故事也与复仇紧紧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在这里引用刑天的故事,很难不被猜测别有用心。

更何况,彼时刘裕刚刚篡晋,时人对刘裕多痛愤,其复仇雪恨之心就有多强烈。

03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有放逐之士。"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三危山的时候写到,"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雕,其名曰鸱。"《山海经·南次二经》在记载柜山时写到,"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其中鸱鸟和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在同一个地方,但鸱鸟的命运就没那么好了。老百姓忌惮它外形丑陋、声音难听,将它丑化为不祥之物。

据说,张皇后为了篡权,将鸱鸟的脑子与酒混合,呈给唐肃宗喝。这种酒喝了不光会长时间处于醉酒状态中,还会变得健忘。


读完《山海经》,陶渊明写下了十三首怪诗,千余年来不易解读


而现在学界纷纷猜测,陶渊明这是在借"鸱鴸"之典故,暗示恭帝被害的历史真相!

很难想象,一位已经"带月荷锄归"的诗人,摆明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了,还会受《山海经》触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自己内心深处所认为的政治真相。

由此可见,《山海经》的魅力不论对哪位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

虽然没人能看清书中的真相,但《封神演义》《红楼梦》还是深受其影响,就连《西游记》都取材其中,这种巨大的文学魅力甚至可以称得上一种魔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