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隨著上映十天的票房數據不斷變化,2018年賀歲檔的四部大片,《紅海行動》憑藉口碑實現了逆襲。不同於相似類型卻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戰狼2》,許多人在看完《紅海》後一致認為,影片裡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確實,《紅海》是一部更注重表現團隊和合作精神的戰爭片。編劇無意塑造一個救世主式的英雄人物,相反,花了更多筆墨去描寫每一位特種隊員的個性特徵。

但八人組蛟龍小隊裡,令人印象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最深刻的一位,還是要算沉著冷靜的隊長楊銳。這其中,楊銳的扮演者張譯,自然功不可沒。《紅海行動》裡楊銳首次出場是在軍艦上。第一感覺是張譯壯了,黑了,更像一名特種兵了。上級的一句“你是隊長,不是家長”似乎很好的概括了楊銳的角色。事實上,在蛟龍隊裡,他既當隊長,也當家長。當隊長,要扛下痛失隊員的壓力,危難當頭充分發揮了他的指揮才能與應變能力。當家長,則重情重義,好助與人。在楊銳冷靜沉著的眉宇之下,一名血性男兒的方剛之氣被張譯演活了。上次在電影院看到張譯,應該還是在《繡春刀2:修羅戰場》。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他在片中飾演權謀之下無完卵的叛軍陸文昭,一顰一笑裡都流露著奸詐善變與孤勇執著。

這是一個籠罩在理想主義光環下的殉道者。

這幾年,張譯成功完成了由電視劇演員至電影演員的轉型。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14年起,他開始頻頻出現在大銀幕上,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角色。他的表演總讓人過目不忘,細膩中夾露著他獨特的男性荷爾蒙氣場。

興許與他的外表也有關係,張譯並不擁有一張傳統銀幕意義上的帥氣臉龐。

單眼皮,小眼睛,招風耳,厚唇,這些特徵一度讓他自己也以為與表演無緣。

誰料到,2006年《士兵突擊》意外大火,片中的班長史今一角不僅把小眼睛的張譯帶到了觀眾面前,也將後者徹底帶上了表演之路。可以說張譯早期的演藝之路,離不開“軍旅”二字。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那時候的觀眾但凡提起他,總不免聯想到班長、軍長、小太爺這樣的角色。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他的形象也往往拘囿於一席軍服、一手軍禮之內。

直到2010年後,他開始嘗試飾演一些都市青年的角色,如《北京愛情故事》裡出生貧苦的農村青年石小猛。同時他也開始著手扮演大製作裡的小配角,如陳凱歌導演的《搜索》等。

那時候的張譯似乎就已經意識到,想要成為一名優秀演員,過早地、被動地接受觀眾標籤和人設並非一件好事。

他開始有計劃地選擇作品,努力將自己往創作型演員的定位靠攏。

而那時候張譯的演技,也只可稱得上是一位具有優秀臺詞功底的一般方法派演員。

他的表演不會跌至平均線以下,卻也還不夠驚豔,時常不免有話劇表演的痕跡,閃光點也往往需要情節和對手的助力方能凸顯。

事實上,想做一名創作型演員絕非易事。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它不僅需要演員在表演上有不俗的天賦,還需要演員對劇本有深刻理解,將角色與自我高度融合,再度創作,在體驗的基礎上再動用方法。

2014年上映的打拐題材《親愛的》中,張譯被陳可辛導演看中,飾演走失孩子的土豪父親韓老闆。

對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可謂他轉向創作型演員之路中的一個重要標誌。

無論是他在鵬鵬生日宴上,面對著一群人擊掌的“鼓勵”,獨自吞下那一杯白酒,抱起鵬鵬親了一口,而後向隅痛泣;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還是他在打開麻袋後發現不是孩子是猩猩,大家看呆之時,獨自離去,默無言語。

他通過這些細節的反覆刻畫,賦予了這一角色不可磨滅的個性與特性,而且是帶有他張譯獨特解讀和演繹方式的塑造。

韓德生這個角色身上的滄桑、孤獨和霸氣,其實未必與現實生活中的張譯有對照共鳴。然而已深諳表演之道,加之刻苦磨礪的張譯,還是交出了一份幾乎滿分的答卷。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時間來到2018年,現在的張譯不僅已是橫跨電影電視兩圈的優秀演員,還間或寫寫書,養養貓,答起了知乎,儼然一名優秀的文藝男青年。

18年開年首作,他再次來到當年揚帆起航之地,拾起最為熟悉的戰爭題材。

從班長走到隊長,這十餘年間,觀眾不難發現,他已不知不覺由一名靦腆青年蛻化成了一名氣質硬漢。

他所具備的魅力,已不再是聲線形體上的鑲金,而是成熟演員目光裡的獨特與氣質上的從容。

銀幕之中,纖毫之間,是一個人十五年為攀一座山的功夫。
《紅海行動裡》的他,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