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 见证中原地区五千年文明形成和发展脉络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

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 见证中原地区五千年文明形成和发展脉络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遗址总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年考古发掘,已初步探明聚落布局,出土大量遗物,确认其为距今5300年左右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中心性聚落,成为探索中原地区五千年文明化进程的新基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一、主要考古发现1.发现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有对外的通道。内壕周长约1000米,上口宽7.5米,深6.15米;中壕周长约1500米,上口宽30.5米,深9米;外壕残存周长约1600米,上口宽17.2米,深10.5米。2.发现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区南部修建有两道围墙,主体长约370多米,与北部内壕合围成封闭的半月形结构,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该区域内共发现4排带有巷道的大型房址,最大的一座房址面积达220平方米。还发现有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状夯土遗迹。3.发现三片独立分布且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共有1700余座墓葬,墓葬均呈东西向,墓主人头朝西,墓葬内的随葬品很少,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大型墓葬中随葬较多玉器的葬俗明显不同。4.发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一处用陶罐模拟出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与此考古遗迹现象有一定的关联,对天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5.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一件牙雕家蚕,系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背部凸起,头昂尾翘,腹足、胸足、头部明晰,表现出的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神态逼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二、重大学术意义1、双槐树遗址的系列考古成果,对于客观认识中原地区五千年文明的形成、内涵与特征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实证材料,就仰韶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的布局而言,甚至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于深入开展不同区域间文明化进程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此举无疑将提升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认知水平。2.双槐树遗址考古最突出的成果便是通过长期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基本上厘清了如此大规模中心聚落的布局问题,三重环壕,三片大型公共墓地,独立的高等级居住区,与天文有关的祭祀遗迹,对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生活状况、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礼仪内涵等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考古资料。3.距今5300-5000年左右,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为代表,西辽河流域、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江淮地区等相继进入文明社会。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出现了远离居住区的大型埋葬和祭祀中心,随葬各种造型的玉器,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龙图腾崇拜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独尊一人式的王者和巫者,旱作农业经济和渔猎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繁荣,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等级化社会出现。在用玉制度方面,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具有鲜明的共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象征和标志。而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在墓葬中却几乎不见玉器,这是与上述区域文明形成阶段最大的不同点,为开展深入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项考古工作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研究员和他的团队领衔发掘,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取得了如此重要的考古成果,为当代考古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