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一座引人入勝的“孤島”(二)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一座引人入勝的“孤島”(二)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研究向來是學界探討熱烈的話題,而晚期“五大鋼琴奏鳴曲”更因其獨特個性和精神追求,日益成為學者和演奏家開拓的焦點。在上期微信中,我們初步踏入這座被稱為“孤島”的晚期奏鳴曲世界,領略了他不同以往的芬芳。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走進“樂聖”的秘密花園,感知音符背後崇高卓越的內心獨白。

  • “鋼琴上的《第九交響曲》”

1817年歲末,貝多芬開始創作《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6),兩年後當他將這部作品交給出版公司時說道:“現在你們有了一首奏鳴曲,會給鋼琴演奏者製造麻煩,它在五十年之後才會有人演奏。”果然,到19世紀末,除了李斯特、克拉拉·舒曼、馮·彪羅外,幾乎沒有鋼琴家問鼎這部艱深異常的鋼琴力作。

同一時間內,貝多芬正在進行《莊嚴彌撒》《第九交響曲》的初步寫作,這部鋼琴奏鳴曲的佈局和偉大可以同它們媲美。有力的音響、宏偉的構思也毫不誇張的被安·魯賓斯坦將其稱之為“鋼琴上的《第九交響曲》。”

開篇響亮的號角般和絃音構成的主題,決定了整個樂章豪邁堅強的基調。就樂章濃厚稠密的織體賦予了鋼琴音樂前所未有的交響性畫面。展開部由兩個聲部進階到四個聲部的賦格段,充滿著鬥爭的英雄氣概。

第二樂章“完全幻想性的”諧謔曲,是對快板樂章的幽默戲仿。後面跟隨的“持續的柔板”樂章是貝多芬作品中最長的慢板樂章,“集合著全世界苦難的陵墓”。在天才般的賦格終曲中,貝多芬以巧妙的對位手法,努力地尋找英勇而充滿信心的結局。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一座引人入勝的“孤島”(二)

貝多芬《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6》草稿

與《第三交響曲“英雄”》一樣,這首奏鳴曲同樣包含著一個相似的敘事過程,表現著英雄行的鬥爭與受難,最終導向創造能力的心聲。在煉獄般“持續的柔板”之後,慢半引子和終曲樂章中起死回生的力量,以及賦格本身激烈的反抗表達,展現出貝多芬最為激進的藝術陳述。一部超越了以往任何堅強力作的“新音樂”,從此橫空出世。


  • 感懷不曾忘懷的記憶

《E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9)的抒情性風格,是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中最具浪漫主義風格的典範。從貝多芬寄給布倫塔諾小姐的獻詞中,我們或許能夠窺探出大師此刻的音樂心境,“此曲時要獻給你的,這並不是一般常見的東西所能比擬的,這是精神,這是地球上高貴、接觸的人連接起來的精神,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摧毀的作品。”

第三樂章的變奏曲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深邃、虔誠的主題“以心底湧出的感動歌唱般地彈奏”

,歷經了圓舞曲風格、十六分音符的輕快動感、肖邦式的甜美寧靜、潑辣的賦格對位,在第六變奏持續的顫音中,音樂達到莊嚴燦爛的哲學境界,在歷經所有變化之後,主題的最後重現讓人頓生懷遠追昔質感。


  • 最私密的自白

在這部《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110)中,漸入老境的貝多芬將晚年的一切遭遇和內心複雜的情感變化,忠實真切地展示給世人。

天真爛漫的旋律似乎是貝多芬對遙遠過去的回想,雖不免有“黯淡”的音色出現,但最終安靜明亮的結束,讓我們看到了貝多芬早期作品中所表達的不屈不撓的精神。諧謔曲中,貝多芬暗示了當時兩首流行歌曲的音調,顯示了大師司空見慣的幽默。獨特的終曲樂章在表面上帶有一種超驗的,甚至宗教性的特性。序奏從宣敘調開始,上下動搖的旋律線具有無比的宏大感,內心由悲傷揭開更遙遠的世界,詠歎調哼唱著深深的哀愁和嘆息。賦格曲徹底採用倒影、縮減、擴充等手法,為聽眾帶來宗教般的安慰。直至尾聲躍升到狂烈的巔峰,最終迎來令人振奮的凱旋。


  • 輪迴與超脫

最終,貝多芬以兩個樂章的《C小調鋼琴奏鳴曲》(Op.111)來結束整個奏鳴曲藝術的路程,這也是作曲家“C小調情感”的最後呈現,這一情感曾先後出現在《“悲愴”奏鳴曲》《克里奧蘭序曲》《第五交響曲》等諸多作品中。

埃德溫·費舍爾曾說“這兩個樂章是深處現實和超越現實的鬥爭”。第一樂章填滿了人生的經歷和情緒,從莊嚴肅穆的序奏到激烈的賦格展開部直至激情破滅的尾奏,呈現了一幅真實的外在世界。小詠歎調樂章或許是貝多芬晚年創作的最為傑出的變奏曲,四個變奏一次次將氣氛推向高潮,最終在第四變奏段中,細分為三十二分音符的顫音和阿拉伯風格音型,與右手形成強烈的音區對比,創造出超越現實的飄渺氛圍,正如蘭茲所述“將我們導入廣闊的無限之中”


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達到了鋼琴藝術的制高點,濃縮了作曲家暮年時期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完整豐滿地刻畫了貝多芬從鬥爭到和解的心路歷程。在音樂面前,語言顯得蒼白無力,希望屏幕前的你深入音響層面,能夠在一遍遍的用心體悟中,感知大師晚年超脫凡俗的“無我之境”。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一座引人入勝的“孤島”(二)

文 案:何洛婷

編 輯:陸 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