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 攢出碎片時間看的書

零散散的業餘時間,看完了一本名叫《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一位女作家寫的。向來對書面封皮用作者自己的照片以及各種大V聯袂推薦的書,我大多數都直接放棄了,我自己歸類為功利性書籍。倒是這本系統自動推薦的,我點開後看了下目錄章節挺有趣的,帶著清晰的故事感,幾年前曾關注過這位女作家的“趁早”。


閱讀從那一刻開始,尤其是看到前幾年那篇網絡爆文《寫在三十歲到來這一天》,原來原創是她啊,原來她叫王瀟,當我二十多歲時,很被她的這一篇擊中內心,同為女性的共鳴就出來了。印象中當時還手抄過吧,好像抄完一遍後她這種通過文字輸出的正能力,愈發深刻了。當時覺得這人真厲害,睿智豁達,每一句都寫到心尖上兒,當然還不自覺的把自己對號入座,想象未來自己三十歲那天的樣子。


幾年後的今年再回看《三十歲》 依然明亮,別人的經驗過往,她歸納總結條理輸出,邏輯清楚維度貼切。前半部分看下來,覺得這姑娘寫的太誠懇了吧,尤其是講述還原她在每個階段當下的內心軌跡非常真實,從她的少女時期,大學時光,到談男朋友,到公關公司掙扎活下去那幾年、到生孩子以及後來趁早的成長過程。歷經挫折是肯定的,但在開篇幾章裡寫到的自己的爸爸媽媽,姐姐姐夫帶當高中女生的認知思考邊界,是很多同齡人無法企及的,她有著天然優秀原生家庭的底蘊,這樣的家庭環境裡的小孩兒,自帶精英光芒。

正是這樣的鋪墊,再看後面幾節裡,被同學嘲笑,比賽有競爭的美少男對手,被收回的免費辦公室,被髮小挖牆角的公關活動,老爺爺的壞心思……原來她也和大多數人一樣,遇到過同類這樣那樣的困難,被潛規則刷新過認知,吐槽過撕破臉的人,公司活動緊急一樣去扛箱子,這都是鮮活生活裡的片斷,時刻發生著。反而覺得在優秀的原生家庭背景下,即使不這麼折騰她也可以衣食無憂的生活,她卻選擇了另一條道兒,這應該就是作者一直說的“俠”,這個名詞跟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這種俠氣一直在她內心茂盛著,臆想出來的精神領袖,其實是作者自己內心的召喚,與眾不同俠義情懷。

俠,就是那種很厲害的人,這個堅持不懈的念想,外在用行動兌現著“我的俠不計較一時一隅的輸贏,不屑於爭執,俠的輸贏不是叉腰對罵,而是出手就有,心服口服”這句子寫得,原來文字還可以這麼帥,這麼颯。

寺院裡的俠,就是大學裡的她,常人膜拜的往往是大人物,而作者是構思出了想成為的厲害人,最後還真成了俠。

雜記 | 攢出碎片時間看的書


吸睛的段落


我真是個雙標狗,有時候我會說年紀大了,遇到點兒戳心的事兒就會想哭;也會說,正是因為我還年輕,就輕易被這樣的文字給吸引,目光炯炯般的魅惑力,你看,這隨意的標準。


“時代變了。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徵鮮明的紅人。這個時代的紅人特徵是集中出現在社交媒體,都有自己的生意,都有語言或外表的識別度,都敢於和善於表達並且把核心觀點病毒式傳播,並且互相之間經常認識,並且不定期有個人去紐交所敲了鍾。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創業英雄與神話的時代,英雄一呼百應,而神話在被描繪之後竟然會被兌現。我們就這樣張大嘴巴圍觀著一場場表演“求而得之”的真人秀,圍觀我們內心的夢想和慾望如何被他人逐級實現。一個個現象後面,必有這個時代的本質"。精準而全面的歸納總結,圍觀別人也被別人圍觀。

即便是普通上班族,每個人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情感訴求。良好的人際關係,持續的成就感,合理的回報會形成穩定的高效的團隊——簡稱:我愛工作。


雜記 | 攢出碎片時間看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